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在聚焦城市老年人“以房養老”的同時,農民工的養老問題也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細算算,我國第一批進城務工人員,一些人已年過六旬,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養老面臨著這樣的窘境——農村無法養老,城市“拒絕”養老。那么,等農民工老了干不動的時候,誰來為他們養老?
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5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重上升至17.1%,絕對數量高達4685萬人,接近4700萬。而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為16.7%。加之,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這部分農民工大多只能從事建筑、環衛等技術含量低、工作強度大的重體力勞動,在各行業中收入增長較少,在城鎮社保的參保率也偏低。例如,在擁有較多高齡農民工的建筑行業,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僅為3.9%。
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養老問題不應忽視。
以前,農民傳統的養老方式有三類,分別是依靠土地、儲蓄、子女養老。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我國農村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大,農民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真正保證他們的老年生活,農民工的養老模式急需改變。
對于參保率低的原因,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認為這與建筑行業不規范的用工方式有很大關系。鄭東亮表示,建筑工程大多是層層承包,資金鏈條薄弱,最后多靠“包工頭”召集工人,人員流動性較大,勞動關系模糊,用人單位繳費的積極性和農民工個人的參保意愿都受到了影響。
此外,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不少農民工中斷社保、棄保現象很普遍。有專家認為,農民工很難持續在一個地方繳費,我國城市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最低年限為15年,這對工作不穩定的農民工來說有難度。
應當承認的是,我國現行的以市縣為統籌區域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以致影響了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效果。因此,要想破解4700萬農民工的養老困境,應盡快完善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制定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確保農民工不論轉移到哪里,都可以憑卡繳納保險費,憑卡領取養老金,讓農民工真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與此同時,降低社保個人費率,讓農民工交得起養老保險。(文/于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