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思想體系是中國道路的實踐產物,是中國道路走到今天中國騰飛所需要的思想體系。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是為了興邦、善政,因此說這是一個更高階段的治國理政。要讓國家變得更為系統、成熟、更定型,成為對世界有貢獻的國家,要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治國理政。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治國理政與傳統的治國之道有何聯系與區別?治國理政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建設有怎樣的內在邏輯關系?在從實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避開誤區、防止跑偏?就上述問題,上海觀察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
【治國理政不是簡單地解決國家生存問題,而是解決國家發展問題】
上海觀察:現在關于治國理政有很多文章,在您看來,當下提治國理政有怎樣的意義?
林尚立:中國發展到今天,不論從體量到內涵、從使命到責任,從挑戰到機遇都非同尋常。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有非常強的自我追求,并且愿意付諸實踐。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肩負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使13億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的重大時代使命。
如果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好,對5000年文明有了交代、對13億人民有了交代、對人類的今天和未來也有了交代。這既是無上的責任和使命,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治理這個國家、復興這個民族、貢獻這個世界,就成了今天治國理政所要面臨的使命、擔當和責任。
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的機會,給了中國人出彩的歷史機遇。今天談的治國理政,就是去實現這一機遇,5000年文明再獲輝煌,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的歷史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治國理政就不是簡單地解決國家生存問題,而是解決國家發展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很高的理念。這個理念來自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可以說是世界上對規律最尊重的政黨,中國有今天,是因為我們黨一直力圖從規律來把握國家,從人類來把握中國,從歷史和未來來把握這個民族。
【治國理政是切入口,在它背后是中國發展新的思想體系】
上海觀察:您剛剛談到了理念。目前我們對治國理政的表述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理論架構角度看,理念、思想、戰略三者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林尚立:從高度和廣闊視野來定位這個國家、把握這個國家,這就構成治國理政的理念。理念來源于對這個國家怎么看、對這個民族怎么看,來源于對人、人民、民族、天地自然怎么看,凝聚了5000年文明歷史的思考,凝聚了近100年中國人的滄桑反思和感悟,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期待。這個理念對中國是有意義的,對世界也是有引領性的。如果這個理念對世界沒有價值,對于中國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
再來看思想。理念內涵的闡發、理念展開的邏輯體系以及由理念而形成的對現實的重新認知和把握,就構成思想。換句話說,思想就是理念與現實對話形成的新認識、新目標、新理論,這其中往往需要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的創新。
第三個層面是戰略。戰略就是理念和思想付出行動形成的大的布局、大的措施、大的方案。
第四個層面,就是實踐和行動。
如果將這四個層面統一起來,這個民族和國家就會形成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講治國理政,總體來說是一個崛起國家如何走向成熟、一種古老文明如何貢獻世界、一個新的經濟體如何去改變人類的未來。
上海觀察:這是不是意味著治國理政是一個科學體系?
林尚立:可以這么說。平時我們一般都是講治國理政,但其實它是一個切入口,在它背后實際上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新的思想體系。為什么要選治國理政作為切入口?因為中國今天處在一個如何走向成熟、如何走向定型、如何變成一個穩定持續發展體的過程中,因而,要創造今天的中國發展,就需要從全局、全系統來把握中國,創造中國的整體秩序與發展。治國理政正是這種實踐方式的最好表達,其使命就是從全局和整體上使國家的組織、運行和發展更加系統、有機,因而,由此形成的治國理政思想,實際上是國家騰飛、民族崛起的思想體系。
【今天講治國理政不是因為國亂、政亂,而是國興、政興的需要】
上海觀察:治國之道古已有之。與傳統的治國之道相比,當下我們所說的治國理政呈現出怎樣的理論創新點和時代特色?
林尚立:治國理政思想體系是中國道路的實踐產物,是中國道路走到今天中國騰飛所需要的思想體系。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今天講治國理政不是因為國亂、政亂,而是國興、政興的需要,對于這點一定要明確。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是為了興邦、善政,因此說這是一個更高階段的治國理政。要讓國家變得更為系統、成熟、更定型,成為對世界有貢獻的國家,要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治國理政。
傳統的治理模式是有用的。中國傳統治國之道主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天地人;二是生存與發展;三是中國與天下;四是如何實現大同世界。這套智慧維系了中國5000年,今天中國的崛起再次證明,中國的文化是有凝聚力的,能夠創造治理力,是能夠維系一個大型國家、大型民族共存與發展的。人類再怎么變,也萬變不離其宗。既不能失去天,也不能失去地,更不能失去人心,不能失去生存與發展。中國傳統儒家哲學是入世的,但入世不等于世俗,它考慮的是和諧。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借鑒西方經驗。到了今天,我們畢竟是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構建的是現代民主國家,具體的操作和治理技術可以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中國的制度有中國特色,制度解決的是權力基本布局問題,解決權力從哪里來,權力為了什么。但權力如何運作得更有效、更規范、更合理,這就涉及權力背后的體制機制問題。在體制和機制問題上,可以借鑒現代各種各樣的政治工具、各國所創造的好的做法和辦法。吸收進來后,把體制機制完善了,也就把制度鞏固了,使制度優越性能夠更好呈現出來。這是不矛盾的。大制度定型了,但運作問題要完善。事實上,作為一個學習型國家,我們之前已經學了西方很多的做法。比如分稅制、政府預算、公共財政制度,這些都是西方來的。
【就像造房子,先要搭框架,沒有一個國家一開始就有成熟的制度大廈】
上海觀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建設與治國理政有著怎樣的邏輯關系?
林尚立:一個現代國家的建構,首先建構的是制度框架,即權力從哪里來、權力的性質、權力的布局,等等。制度要運作,就需要一套相匹配的體制與機制。這就進入了第二個時期,就是構建和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這個時期就是今天中國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時期。所以國家治理體系構建是根據制度大邏輯以及發展的現實需要去構建各種各樣規范的體制機制。為什么我們這一輪的改革有這么多的項目與內容呢?因為它要建立一套基礎制度和機制與大制度相匹配。以前制度有殼、有框架,但內容不充實,所以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和搖晃。
今天的改革就是在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對制度進行全面完善、充實、規范、體系化、制度化。就像造房子,先要搭框架,沒有一個國家一開始就有成熟的制度大廈。任何一個國家要成為成熟有序的國家,一是要持續發展,二是制度穩定地進步。這是國家發展的邏輯。所以,到目前為止,所有成功的現代國家都經歷過通過體制、機制再造,不斷豐富國家治理體系,從而鞏固制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
上海觀察: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度建設與人的建設如何實現共進?
林尚立:治理能力其實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制度體系運行效能,即合理性、配套性、有效性,另一個是治理者,涉及組織、隊伍、人才、職業操守、專業能力等。所以,人的建設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環節。
【若要不跑偏,治國理政還是要圍繞“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來展開】
上海觀察:有人說,治國理政像個大籮筐,好像什么內容都可以往里面放。在您看來,這一思想體系中最關鍵的那條主線在哪里?
林尚立:當下若要不跑偏,治國理政還是要圍繞“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來展開。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際上是圍繞著2020年戰略目標展開的。它在整個治國理政體系中最具時段性、針對性,對未來具有長遠影響性,是凝聚全黨、全社會的一個布局體系。全面小康是實現中國人的千年夢想,全面從嚴治黨是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面向未來的政黨,全面依法治國是讓中國這個國家真正變成現代化的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是使國家成熟、國家定型和國家綜合能力上臺階。治國理政圍繞“四個全面”,“四個全面”呈現的也是治國理政。如果治國理政不能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就失去了根與魂。
再來看五大理念。治國理政追求的是發展,而這種發展應該是好的發展,即一個對歷史、對未來都有交代的發展,一個可持續的發展,一個最少遇到挫折的發展。正是為了實現這樣的發展,構建了五大理念。五大理念既是發展方向,也構成了行動哲學。在實踐中,我們需要思考,當下的發展是否與五大理念銜接。
中國過去改革有過一個框架,即改革—發展—穩定。現在我們把這個框架上升為五大發展理念統一的框架,那就是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其目的是使發展有質量、有綜合效應,符合人的發展需求。
上海觀察:在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避免走入誤區?
林尚立:這里有兩個維度。一是了解天下,對人類發展態勢、規律要清晰,對國家目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任務要清晰,即認清大勢。二是了解腳下,了解民心所向、民意所想、民情所趨。要避免走入誤區,就要把兩個“了解”聯系起來,借天下之勢,做腳下之事,腳踏實地,開局創新。這是大國做事應有的氣度。我們要有大國眼界和情懷,同時也要有中國人特有的實干、勤勉、奮斗。只有將天下的情懷和腳下的實干結合起來,治國理政才能實現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