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3月24日電(記者 吳意茹)六支竹筒,滿盛著瀾滄江—湄公河河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泰國總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撾總理通邢、緬甸副總統賽茂康、越南副總理范平明一起,將水緩緩注入水槽內,隨即“六水合一”。3月23日,瀾滄江-湄公河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召開。而這一象征“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的儀式,宣告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路好走了 做起生意來更舒心了
“以前如果去泰國,中間坐汽車還要換輪渡,人也要下車坐船。” 林劍鋒告訴未來網(微信公眾號lovek618)記者,他目前就職于泰籍華人創辦的某跨國企業,工作原因他經常需要前往泰國、越南等湄公河流域國家。當地公路建設不完善、路途顛簸一直是讓他頭疼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和東盟合作的不斷推進,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湄公河五國成為我國在與東盟十國合作的重點。互利合作的方式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自然也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
由中、老、泰三國共同建設,橫跨湄公河連接泰國清孔和老撾會曬的清孔——會曬大橋的資料照片。
“國際公路現在修的越來越好,尤其是云南到緬甸然后到泰國這一段,路現在基本上全部修好了。直航航班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與幾年前第一次去泰國時相比,林劍鋒顯然對于現在直達的一站式公路感到非常滿意。而這些年來往于湄公河流域,他感受到了“瀾湄”合作進程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這些不太發達的地區有很大改觀,尤其是基礎設施和航運方面的。對我這個行業來說影響最大就是交通、簽證和物流方面就更加便利便捷,比如說簽證,那個湄公河流域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對中國公民免簽落地簽或者說是電子簽證,都非常方便。”小林笑著告訴未來網記者,以前和朋友們開玩笑說,從四川出發、以泰國為終點,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現在很方便就可以實現。
而隨著中國和湄公河國家的合作日益廣泛、深入,改變交通狀況、簽證等方面的同時也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小林介紹到,由于雙方在貨物進出口方面、報關這些手續都比以前簡單很多,費用降低了,物流成本也相應降低,這些變化給小林在當地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因為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日益廣泛和深入,大量中國物流企業在湄公河流域國家都設立站點,從國外發貨現在越來越方便、越來越便宜。所以像泰國香米啊,菠蘿啊這些東南亞的水果國內也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啦!”
“瀾湄”合作對于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人民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
有著不錯中文水平的泰國留學生金麗茹目前就讀于四川大學。對于這些年來泰國的變化感受頗深,在和未來網記者的交談中,也毫不掩飾對于中國的喜愛之情。“中國和泰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我很開心能有這樣的合作,六國都是鄰居,有了這樣的合作,就可以互相發展經濟,也可以縮小我們和其他國家在本區域內的發展差距。”
金麗茹認為,“瀾湄”合作有著三大支柱:政治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這三大支柱是讓一個國家更健康的最重要條件。“因此就讓我們六個國家一起合作,我們一起健康發展!”金麗茹對于“瀾湄”合作充滿期待。
合作是共同心愿 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強瀾湄合作,讓瀾湄各國好上加好、親上加親,是地區國家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23日,李克強總理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這樣說到。
圖片來源于網絡。
“瀾湄合作”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簡稱,瀾代表瀾滄江,湄代表湄公河。成員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得到湄公河各國積極響應。2015年11月,瀾湄合作首次外長會在與老撾、緬甸隔河相望的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市舉行。會議發表了《瀾湄合作概念文件》和《聯合新聞公報》,宣布啟動瀾湄合作進程。各方就瀾湄合作未來方向和機制架構等達成廣泛共識,一致同意加強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大重點領域合作,現階段重點在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五個優先方向開展合作,研究提出近百個早期收獲項目,為全面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截至2015年,中國同五國貿易總額達1939億美元,雙邊人員往來超過1500萬人次。中國成為柬埔寨、緬甸、泰國和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的第一大投資國。
發展是長期的話題,堅持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直以來的發展理念。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提到,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今年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開局之年。中方愿與湄公河國家共同設立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和環境合作中心,加強技術合作、人才和信息交流,促進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了成立環境合作中心我們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在最新開啟的‘瀾湄’合作中,環境保護中心的建立體現了‘瀾湄’合作突出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環保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認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需要一個平臺來共享綠色發展的經驗。“無論是從目標上,還是在‘3+5’的框架里,都需要實現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和手段。瀾湄合作搭建了平臺,通過一個全新的次區域環保合作的中心,將來可以在這樣的平臺上開展政策交流對話,增進互信合作共識。”
周國梅向未來網記者介紹到,在這個全新的合作模式下,我們有三個重要的支撐,基礎交流和產業方面的合作,生態環保方面信息的交流共享,加大人員的交流和能力建設。“‘瀾湄’合作將特別發揮地方區域優勢地位,和云南共建環境合作中心。這也符合一帶一路的主題,湄公河5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發展中保護環境也是工作重點。”
環境保護是工作重點,農業減貧更是五個優先合作方向之一。23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結束后,李克強與五國領導人共同參觀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合作展。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在農業與減貧合作展區,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向各位領導人介紹了現場展出的最先進的雜交水稻品種,并結合有關國家領導人關心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等做了講解。隨后,李克強總理現場向五國領導人贈送了大米,并表示,要讓中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助力瀾湄國家成為“世界糧倉”。
周國梅認為,這樣的禮物背后有著深遠的含義,“這表示了我們國家分享先進技術和成果的信心。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虛詞,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舉措。此前我們已經在大湄公河次區域有十多年的合作了,取得了很多成效。而食品安全也是民生之本,我們有信心和湄公河流域五國一起,促進民生福利改善。整個‘瀾湄’合作對于流域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