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柴發合11日在石家莊舉行的“環保部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整體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在世界上較差,經濟發展同時更應注重市民健康。
柴發合長期從事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他說,2012年中國發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按照新的標準衡量,城市環境質量狀況比較嚴峻,突出表現在顆粒物的污染、特別是PM2.5的污染,導致灰霾現象頻發,這是目前面臨的最嚴重大氣環境問題。
柴發合說,世界衛生組織對世界110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特別是PM10的狀況做了統計,中國城市的最好水平是810多位。
對于目前中國城市環境較差的原因,柴發合分析說,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強度都處在高位,單位面積、單位GDP的排放量也都比國外高出許多倍,這是根本的原因。此外,他認為最重要原因還是發展方式,包括經濟結構過于偏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所占比例大。再加上近年來機動車增長快,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為主等,都是導致污染嚴重的因素。
柴發合表示,由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雖然從“十一五”開始有效減排了二氧化硫,但氮氧化物等其它一些污染物的排放物在持續增加。“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種污染物共存的復合型、區域性污染問題,光靠1-2種污染物的減排只能起一個引領性作用,對每個城市的減排都要制定詳細的計劃。”
柴發合認為,經濟發展不僅要考慮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物質水平,最重要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對于如何做好經濟發展和城市環保的協調,柴發合表示,現在的發展方式過于粗獷,需要改進。(記者 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