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福州12個生態公園集中開園,把城市的黃金地塊變成市民的綠色福利
東南網2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卞軍凱)春節將至,福州市12個縣(市、區)的群眾都收到一份生態大禮包——10日,全市12個生態公園集中開園,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遠眺秀美山川、俯瞰綠水長流、享受鳥語花香、感受文化熏陶……
“七遛八遛,不離福州,花好月圓人如潮,來呀,快來呀,遛啊遛,樂悠悠……”循著歡快的歌聲,記者在剛開園的晉安區鶴林生態公園看到一群興高采烈的“阿姨團”。“我們來自福州市廣場舞協會,看到城區有這么美的公園,100多位會員集體來游覽,情不自禁唱了起來!”協會外聯部部長官光說。
鶴林生態公園對面,就是東二環泰禾廣場,未來與牛崗山海綿公園、晉安湖公園融為一體后,占地近2000畝,將成為福州面積最大城市“綠肺”。
如此大面積“黃金地塊”用于建設公園,充分體現福州以人民為中心的為民情懷——為了解決群眾反映的城區公園數量少、面積小等問題,福州大力推進城市公園體系建設,把建設CBD的黃金區域用來打造生態公園,將黃金地塊變成城市的綠色資產、市民的綠色福利。
以鶴林生態公園為代表,福州要求每個縣(市、區)各打造一座生態公園,因地制宜打造四季花海、文化、體育等不同的主題。同時,讓親民成為生態公園的共同特點。
馬尾區天馬山生態公園打通城市居住區與山地步道的連接線,設置高檔次的兒童游樂場,總面積3600平方米,是福州市單一地塊最大、安全系數最高的非動力兒童游樂場所。
臺江區光明港生態體育公園新增籃球場等體育設施,創造出老少皆宜的親水健身場所。“夏天來吹吹涼風,冬天來曬曬太陽,還可打打羽毛球,我們全家都愛來這里。”市民黃靜說。
一座座生態公園不僅具備高顏值,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讓閩都文化在生態美景中綻放光彩。
天馬山生態公園的井蓋上,用彩繪展現船政文化元素。“馬尾是百年船政的故鄉,我們利用好隨處可見的井蓋,把百年船政歷史故事講給市民聽。”馬尾區園林局負責人說。
位于鼓樓區的福山(郊野)生態公園,依托城市中心罕見的原生態山林,形成以福文化為核心的自然景觀。來到公園“福”字坪,朱紅色的摩崖石刻“福”字十分醒目。“這是文化大家朱熹的手跡,也是福州目前最大的福字,高4.5米,很多市民在此合影留念。”鼓樓區步道辦副主任楊臻說。
“12座生態公園選址好、理念新、生態優、文化濃、配套齊,總投資約13億元,總面積超500公頃,建成步道約50公里,進一步提升了宜居環境,讓市民充分享受有福之州的生態福利。”福州市城鄉規劃局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