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近57萬去年畢業大學生至今失業 專家稱學校和學生都要適應社會需求
國際在線報道:據環球資訊廣播《第一資訊》報道,近日,一家調查機構發布報告稱,中國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至今仍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對工作的滿意率也只有47%。2012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就業壓力。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失業現象嚴重背后另有原因。
游加貝是浙江傳媒學院2011年的畢業生,畢業后她一直未參加工作。談起原因,她認為主要是沒有合適自己的工作。
游加貝:“要不就工資低,覺得不適合。要么就是工資太高,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對于外界批評大學生畢業后一直不工作而選擇“啃老”的行為,從中文系畢業后也未工作過的張雯雯并不認同。她比較喜歡隨意一點的生活,就是想去外面走走看看。父母雖然會在費用上幫助她,但是她本人盡量不去向他們要,主要靠自己打零工。
張雯雯:“年輕人嘛,應該享受自己的生活。我父母還是蠻開明的,不想要他們的這種想法壓在我身上。他們的意思就是說我自己對我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可以了。”
然而,一方面大學生待業人群不斷攀升,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抱怨招不到滿意的員工。對此,長期關注教育領域的專家熊丙奇認為:“大學生就業難跟高等教育的擴招和社會要求的脫節等都有關系,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問題,一個就是質量普遍不高,還有一個就是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和社會需要的學生經常不接軌。除此之外,學生的素質結構和社會所需人才的能力結構也是不接軌的,大學生的質量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需要高等教育和社會的需求協調發展。”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大學生就業觀念陳舊,對工作待遇的預期普遍較高,成為影響一部分大學生遲遲不去就業的原因。已于2011年電視編導畢業的聶小姐畢業后曾有工作,但因晚上加班特別多,且對津貼制度不滿意,很快辭去了第一份工作。談到現在為何不找工作,她告訴記者:“爸爸媽媽也有催。每天在家里呆著也挺不好意思的。也想過隨便找個工作去做。然后就覺得同學都找了挺好的工作,我自己隨便找個工作就覺得沒面子。”
對此,熊丙奇指出,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固然有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教育專業與就業市場需求不配套、薪水與預期相差較大、招聘單位門檻過高和性別歧視等外部原因,但主要還是大學生對工作待遇的預期太高。只有自己徹底轉變觀念,才能有效破解就業難題。
熊丙奇:“大學生一方面要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職業規劃,學會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而不盲從。第二個方面,大學生還是要充分做好能力和素質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