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寧德模式”系列報道之一
寧德網消息(記者 張文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與福鼎市赤溪村干部群眾視頻連線重要講話精神和去年全國東部地區扶貧工作座談會精神,本報今起推出《精準扶貧“寧德模式”》專欄,總結報道寧德市精準扶貧經驗,展示寧德市各級各部門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精準度和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寧德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立春剛過的寧德,碧海藍天、青山如黛。
“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赤溪村民代表視頻連線時的肯定,讓寧德的山歌唱得更歡,海經念得更準。
在福安穆云,立足畬族文化和白云山自然資源,千畝桃花爭春綻放,引得游人如織。3月27日落下帷幕的桃花節,鄉村旅游帶動村民戶均增收5000多元。
在霞浦三沙,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12艘捕撈船完工下水,撒出寧德遠洋捕撈第一網,截至2月,捕撈量達4300多噸,產值超1700萬。
“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聲遠卻思悠。多年來,寧德市依托豐富的山海資源,始終堅持“農業先動、工業帶動、三產聯動”的“三動”扶貧路徑,就地取財、內生動力,不斷推進和豐富精準扶貧的“寧德模式”。
農業先動,讓“富在農上”成現實
“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
近年來,寧德市推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培育形成能夠切實帶動群眾增產增收的產業。連續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山地農業、林下經濟、花卉苗木等強農惠農配套措施,寧德市立足農村生態資源特色,在扶強做大傳統的茶葉、水產、水果等優勢項目基礎上,進一發扶持發展現代農業、山地農業、林下經濟等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金”光閃閃山海田。
走進柘榮英山鄉,無人機、物聯網現代技術運用的太子參產業園讓人耳目一新。該鄉在促進傳統太子參產業轉型升級、富農增收過程中,引進了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摸索出了農民“種自家田、領公司錢”的公司農戶“共融共生”發展模式,8個行政村的農民領工資、有“五險一金”保障,戶均年增收超5萬元。
福安溪潭則是走“果園+旅游+互聯網”的路子。萬畝果園沿著磻溪茂盛生長,特殊優越的地理條件,出產的橙子質量上乘,歷史旅游資源整合和兩屆臍橙文化節的品牌效應,沿線村莊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5000元。“通過電商,岳秀臍橙都賣到上海、蘇州、福州等地,一斤可賣到10元左右。”該鎮岳秀村支記林鈴貴自豪地說。
產業對路、鄉親才富。因地制宜,方能就地取財。
寧德市大力發展綠色林業、白色水電、藍色海洋“三色經濟”,著力培育茶葉、食用菌、水產三大主導產業,打造形成10多個農產品的“全國之鄉”品牌和5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以福鼎白茶為例,2015年產量1.04萬噸,同比增長33%,涉茶總產值29億元。福鼎全市擁有茶葉加工企業54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茶業龍頭企業8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在全國各地創辦直營、加盟營銷網點近3000個。
茶香飄四海,菌花開五洲。周寧、壽寧、古田等山區縣林下求富、山里刨金,蕉城、福鼎、霞浦沿海縣份則做足了海的文章。
“去年農民靠海參養殖,幾乎每投入一元就能有一到一點五元的利潤。”霞浦縣委書記王斌高興地說。該縣在已經有了“中國紫菜之鄉”和“中國海帶之鄉”兩塊金子招牌的基礎上,發展海參養殖,引入民生銀行,首創性地以海參為抵押物,通過“海參+金融”方式,深化加工、提供農民市場競爭力,實現增收。
全市始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每年都安排5000萬元以上專項扶持資金,先后建成11個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76個現代山地農業開發示范基地、414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受益面覆蓋全市80%以上建制村。
寧德市各地“就地取財”的扶貧模式不勝枚舉,也不斷地豐富精準扶貧“寧德模式”的內涵。據統計,全市農民50%以上的收入、貧困戶60%以上的收入來自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帶動90%的農業人口實現增收。
工業帶動,讓“規模經濟”聚能量
“閩東發展的動力在于工業。應強調突出規模經濟效益。”
工業要發展,路是關鍵。有著“先飛”意識的寧德人民,始終逢山開路不止、遇水修橋不休。
動車來了、高鐵也來了,農村公路從1998年的1700公里增加至9500公里,9縣“縣縣通高速”,124個鄉鎮、2135個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路通、貨通、策通、人通,福安溪北洋、古田大甲、霞浦臺水中心、東僑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個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崛起。
上了大項目,抱了“金娃娃”。
近年來,寧德市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的產業布局思路,充分利用海港資源優勢,加快發展臨港經濟,吸引更多的“三維項目”對接,大力培育做大電機電器、食品加工、生態合成革、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為農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創造大量崗位。
在蕉城漳灣工業園區,占地600多畝的新能源二期工程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6月底生產線投入使用,三期工程也已經啟動,屆時產值預計將達到180至200億元,規模效應喜人。新能源目前員工25000多人,直接帶動當地就業就超過4000多人,間接帶動就業更是可觀。
新興產業突飛猛進,傳統工業也厚積薄發。“閩東草根工業”電機電器產業經過多年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每年穩定為當地10多萬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每個勞動力年均可為家庭增收3至5萬元。
福安坂中鄉大洋畬族自然村通過搬遷后,離城區近了,畬族小伙蘭云華和村里的部分年輕人進了周邊電機廠工作,轉身成了企業新工人。“穿藍領、領工資,像城里人一樣生活,以前想都沒想過。”蘭云華高興地說。
授之以漁,扶貧扶志。寧德市還通過組織實施“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每年培訓農民工2萬人,向工業企業輸送貧困勞動力1.5萬人以上,做到每個貧困家庭“至少培訓1名勞動力、掌握1門實用技能、得到1個就業崗位”。
工業的帶動作用,讓整個山海資源活泛起來,工業反哺農業,山區發展、農民致富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安發(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寧德落地后,公司在經營效益提高的同時,發揮技術和研發優勢,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安發生物”所需原料皆來自農村,投產以來累計消化農產品5萬噸,預計今年將消化1.5萬噸以上,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同時,還吸收了320多人到企業就業,解決貧困人口的就地就近就業問題。
多年發展,寧德已經形成了重點產業由中心城市向周邊縣城、沿海縣市向山區的縣城梯度輻射轉移的良好態勢,6個省級扶貧重點縣均建成1處以上“山海協作工業園區”,2011年以來累計投資額達800多億元,帶動農民工轉移就業超30萬人,其中貧困戶勞動力超過3萬人,極大改變了貧困群眾的收入結構。
三產聯動,讓“綠水青山”成金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此生態發展理念引領下,寧德瀟灑地與“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的尷尬說再見。
“在這個位置能拍到最好的日出。”“這里是小皓村制高點,視野最好。”在霞浦的海邊,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這是“中國最美灘涂”催生的新職業——導攝。而在漁閑時節,你依然會看到漁民歡快地牧海耕田,這則是灘涂攝影催生的新行當——漁模。
霞浦北岐村村民江福明說:“村民們除了種海帶紫菜外,總不能全年都忙吧,閑著的時候當模特,一天也能掙個兩三百元。”每年30多萬的攝影發燒友的衣食住行,推動霞浦“攝影經濟”蓬勃發展。
近年來,全市共創建美麗鄉村265個,打造美麗鄉村景觀帶7條,為“旅游扶貧”打下了堅實基礎。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的興起,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拉動寧德市農村產業發展、富農增收的重要手段。寧德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的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典型示范和連線成片相結合,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三產聯動顯成效。
不僅如此,寧德市還積極加大美麗鄉村旅游品牌宣傳與包裝,推薦條件較好的村莊積極申報特色旅游名鎮名村,目前寧德市共有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個,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共5個鎮32個村(全省兩批共121個),位居全省第一,寧德市逐步走出一條“山綠、村美、人富裕”的發展道路。
農民增收渠道越來越寬,生計模式愈發多元。多年來,寧德市各級政府引導貧困鄉村群眾“農忙種地、農閑經商”,鼓勵參與農林牧副漁業配套的加工、儲存、包裝、運輸、供銷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水果采摘、種養體驗、“農家樂”等觀光農業和庭院經濟,拓展增收渠道。
2015年屏南縣與阿里巴巴(中國)軟件有限公司農村淘寶項目合作簽約,成為寧德市首個簽約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農村淘寶項目的試點縣。“互聯網+”開通“農產品進城”快車道,也開啟了村民“線下農忙發展、農閑線上增收”的淘寶時代。該縣甘棠鄉甘棠村村民張家華是屏南縣的“村淘”項目第一批30名合伙人之一,她高興地說:“開業以來,每月銷售額均在5萬以上,‘雙11’達15萬元。”
該縣電商辦林碧霞介紹,目前屏南擁有一個阿里巴巴縣域服務中心,50個鄉鎮村淘寶點,上線運行以來營業額超過千萬元。2015年至2017年,該縣財政計劃每年安排200萬元資金作為“村淘”項目專項經費,扶持“村淘”發展。
農業先動、工業帶動,讓三產的聯動有基礎、有動力。據統計,全市農村人口通過第三產業增收占比超過35%,至少1/3貧困戶從第三產業中獲得增收。
當前,寧德市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對寧德赤溪畬族村重要批示精神為動力,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