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當干部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要建設好這個村。建設新農村,不僅要造福一代人,更要為子孫后代的持續發展留下空間。”
——柏洋村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黃玲玲
從1994年辦化肥經營部,到1998年辦農副產品加工廠,再到2003年引進浙商興辦鋼鐵制造企業,柏洋辦的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產品,總產值徘徊在1億至2億元之間,發展空間一直無法拓展。
“柏洋村必須實施高科技戰略,一定要上高科技項目。”2007年,多次赴江蘇華西村考察后,村兩委班子開始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嘗試。
當年5月,返鄉創業的經濟能人邱禮文在王周齊的幫助下,投資6500萬元成立華隆公司,引進北京鋼鐵研究院的法蘭板項目,生產廣泛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環保建筑材料。
可是,法蘭板生產技術被外國大公司壟斷,國內的研發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化尚需一段時間。華隆公司的項目研發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科研經費投入從100萬元到300萬元、500萬元,直至2000多萬元,持續的大投入,使企業資金周轉一度非常緊張。為此,柏洋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以村集體收入入股企業,并由村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黃玲玲,青年服務隊隊長鐘亞權等黨群代表發動28個黨員、團員村民帶頭入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10月,第一批環保型法蘭板試產成功。2009年,法蘭板系列產品進入浙江、廣東、江蘇等國內市場,2010年進入意大利、德國等國際市場。華隆公司成為我省目前唯一的法蘭板生產基地,今年1—9月實現產值3.5億元,繳稅500多萬元。
“法蘭板就是一個支點,撬動企業轉型升級。今年正準備申請專利。企業二期工程明年也要開工了。”經歷了法蘭板研發全過程的邱禮文說,法蘭板已成為公司高科技主導產業,并成功延伸了上下游產業鏈,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法蘭板項目為柏洋提供了充沛的發展后勁,推動村產業轉型升級。2011年,全村擁有20多家企業,其中高科技工業企業4家,實現工農業產值12億元。
全民創業,共同富裕
“柏洋村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富民、惠民、安民,以工業的大投入、大發展,推進全民創業,提高柏洋人的富裕程度,提升柏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柏洋村村委會主任張秋香
吳思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以前收入全靠耕種2畝田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10年前,造福工程幫助他從山上搬到柏洋新村,夫妻倆從農民變成工人。這個月,他們拿出積攢的38萬元入股村辦企業,成為股東。兒子是村里一家企業管理員,兒媳則在家里開網店。
多種模式創業、多樣渠道的就業,并不止吳思鴻一家。在柏洋村,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為村民提供了多樣的創業門路,實現了創業平臺的突破。
“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大柏洋新村的建設、高科技工業產業鏈的形成、現代農業園區的建立,都為村民及外來人員創業提供了便利。”柏洋村村委會主任張秋香說。
有些干部認為,相比周邊地區,柏洋村已經很不錯了,可以喘口氣歇一歇,享受發展成果了;一些腰包鼓起來的村民陷入迷茫——錢往哪里投?下一步往哪里發展?
這種現象,引起了柏洋村兩委班子的高度重視。
2007年12月,柏洋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會上,王周齊發問:“柏洋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里?面向未來,我看柏洋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他說,一個地方能不能大發展,關鍵在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面對機遇不思進取,感受不到壓力,丟掉了艱苦創業的傳統,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這次會議,柏洋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新戰略——以推進工業為重點,以產業升級為主線,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民向商人、股東和老板的轉變。如今,有83戶成了工商個體戶、專業戶和民營企業主,有100多戶村民變成股東。
2008年1月,由28個村民投資6500萬元的華隆金屬制品公司動工,次年3月投產。投產當年銷售收入2億元,2011年創利稅500多萬元,成為柏洋村的又一利稅大戶。
2011年,村里引進福建大科集團投資近8000萬元,建設大科柏洋農業科技產業園,構建以產業園為依托,集生產、加工、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成為又一個農民收入增長點。
房地產市場紅火時,不斷有人來拉王周齊做房地產生意,但他說:“雖然做實業短期回報慢,但從長遠看,這是一條正道,能為柏洋產業轉型升級夯實基礎。”
“柏洋村沒有閑人,不是在上班開店,就是在經商辦廠。”張秋香告訴記者,村民的收入來源更加多樣化,有辦企業的,有開店做生意的,有在企業上班的……村里的事業發展快,許多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僅保潔員、花木工、保安員就有30多名。除了老弱病殘,人人都在干活。
據統計,在柏洋村的600多農戶中,創辦企業的有80多戶,經商開店的有100多戶,有1300多人在家門口轉崗就業,月平均工資2500元。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4850元,名列全省前茅。
黨組織引路、集體搭臺、全民創業,柏洋村多個產業創新、多條途徑創富、多種人才創業,全民創業的熱情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