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是福鼎逢年過節和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又名“太平燕”,福鼎坊間有俗語“吃一個太平蛋,配一個太平燕,保一生吉祥永平安!”,寄予著人們美好的祝愿。

相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覺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番薯粉,搟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煮熟配湯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覺得滑嫩清脆,醇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么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
因其味美新穎,其他地主望族爭相效仿,在浦城流行開來。后由福州人王世統將其制作工藝帶到福州,傳向各地。
福鼎本無肉燕,是乾隆年間,福寧府太守李拔的廚師將肉燕帶到福鼎。人們吃過的福鼎肉燕中,當屬巽城肉燕工藝最精、口感最佳。智慧的巽城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依據本地特色,將肉燕加以改進,使其更加具有福鼎的山海特色,吃起來油而不膩,柔而脆嫩,味鮮適口,宛若燕窩,兼有葷素風味。
巽城肉燕對于制作肉燕的原料要求極高。要剛宰殺、熱乎乎豬腿蛋那塊精赤瘦肉(冷后或其他部位都缺乏黏性和韌度),不帶一絲肥。趁熱,敲至糯、綿,直到整堆黏在板上幾乎抓不起為止。將根根肉筋剔除盡凈,按比例和上細篩過的優質番薯粉、精鹽和水揉成肉爛。
所謂“各師各法”,口味、質量就有好壞之分,形狀、手藝便有優劣之別。技術可傳授、可學,技巧就不同,得靠自己經驗的多年積累和悟性。有的師傅制作的燕皮薄如白紙,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用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因此,優質的福鼎肉燕成為周邊縣市的送禮佳品。
如若有幸欣賞高手制作肉燕的過程,那簡真是一種享受。
制作肉燕的工具很簡單,就一只木槌、一根搟面棍、一塊板床。只見師傅飛舞木槌,如雷震之速。眨眼間將熱乎乎的后腿肉錘成肉泥,再把肉泥放在板床上打一套“太極拳”,只見肉泥由胚變團、由圓變扁,天女散花般撒上番薯粉,抹勻;接著上下左右轉著用搟面棍搟、撒粉、抹勻,再用棍子卷起來;接著抽出棍,搟薄,展開,撒粉,再卷起來,抽出棍、搟薄……反復多次,直至燕皮薄得如紙一般。隨后,由師傅將長燕皮切出8厘米見方的方片。
餡是精肉、蝦仁、蔥、羌荽、白菜剁碎成末和成的,箸頭挖一點往燕皮一角一壓一卷,捏住兩端輕輕扭合攏,水一粘,成品肉燕色微紅而白,質香。
經過沸水一煮,晶瑩剔透,漂浮在湯水上,形如飛燕。食用時,薄薄的面皮含在嘴里,相當順滑,舌頭一碰就破,肉就融化在口中,吃完后還能回味到陣陣香甜。

福鼎一中: 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奏響教育改
提振發展底氣 堅定發展信心 ——林青主
前岐中心小學第十屆班級足球秋季聯賽落
人大代表風采| 雷雪清:真抓實干 為群眾
福鼎茭陽:冬閑變冬忙 繪就好“豐景”
人大代表風采| 鐘玉龍:扎根基層 為民服
福鼎:農技人員“田頭支招” 加強農作物
昨天,福州三坊七巷這里熱鬧非凡!
“陽康”后居家消殺如何做到位?福鼎疾控
福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高清)頻道正式開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毒品盯上電子煙!拱北海關查獲走私大麻電
福鼎法院集中宣判4起涉惡勢力集團犯罪
做新時代文明少年
【網絡中國節?中秋】餅花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