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志凌蘇晶晶通訊員蔡雪玲
眼下,新一輪紫菜養殖旺季行將開啟,走進福鼎市紫菜生產專業村——店下鎮筼筜村,家家戶戶織網修船,一派繁忙景象。徜徉村中,寬敞整潔的水泥村道,改造一新的漁家新院,守護一方的防洪堤岸線,堤外,陽光、沙灘、藍天、碧海,風光無限。
筼筜是福鼎市第3批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重點村。2011年以來,以項目為載體,該村累計籌集各級幫扶資金千余萬元,建設安全飲水工程,除險加固水庫,強化加固海堤,開通筼筜至小筼筜公路,建設500噸陸島交通碼頭及碼頭連接線,改造綠化村口廣場、停車場,村莊200多棟房屋立面改造……村莊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村里從發展群眾經濟入手,引導科學養殖,創新生產模式,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半自動化加工廠,推進紫菜精、深加工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海帶養殖比重,建立黃瓜魚種苗培育基地和南北白對蝦養殖場;鼓勵和引導漁民發展遠洋捕撈,目前全村擁有大馬力遠洋捕撈漁船16艘,并通過創建“信用村”,爭取落實金融部門500多萬元的支農貸款,解決了60多戶農民生產資金短缺問題……多措并舉,筼筜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前2010年的3500元,2013年增至10500元,2014年再提高至1.2萬元,村財年收入也從此前零收入到目前可收入10萬元。昔日典型的沿海窮村,成為歷史。
“這幾年,村里方方面面變化很大,大家靠紫菜掙了錢,蓋了新房、買了車,日子越來越好了!”細數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帶來的變化,紫菜養殖戶陳桂明稱道連連。
筼筜之變,是福鼎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一個生動縮影。圍繞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目標,2002年以來,福鼎市連續實施4輪以“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為主要形式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著手,通過集中安排資金項目、幫扶完善基礎設施,指導開發扶貧產業、提升社會事業、建立各項制度等方面,推動建立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造血”機制,激發扶貧源動力,實現集體村財、村民個人“雙增收”,累計有200多個建制村脫貧,約占建制村總數的80%。
其中,2014年第4批新一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啟動以來,確定20個村作為重點村,安排3個省直、16個寧德市直、23個福鼎市直部門掛村幫扶,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聯動幫扶到戶全覆蓋。
通過部門掛鉤、項目帶動,促使2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項目總投入達到3195萬元。其中,在推動農村發展方面,新增土地整理面積1508畝,新改造農田面積2032畝,新增經濟作物面積1465畝,新增林竹面積3640畝,新增水產養殖面積153畝,新增畜牧養殖1780頭,組建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8個,引進企業17個,帶動農戶1128戶,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655人次,培訓新型農民267人次,培養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71人,創辦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15個,推廣農村創業致富項目19個。在改善生產生活設施方面,新建硬化道路23.6公里,新建機耕路48.8公里,新建或修復引水灌溉渠道64公里,新增村道照明15公里,安裝照明路燈369盞,新增照明用電覆蓋人口5696人,新增有線電視覆蓋人口4935人,新增安全飲用水覆蓋人口7927人,新增程控、移動電話2016人,完成造福工程搬遷和危房改造232戶、建筑面積2.28萬平方米;在促進社會事業進步方面,新建村級“六大員”綜合服務站12個,新建衛生所3個,新建各類養老院4個,新建公廁14個,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165次,新建、改建農民文化活動場所9個,建設農家書屋10個,新建、改建學校4所、面積905平方米,資助貧困學生96人,慰問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貧困戶等特殊群體1605人次。
整村推進,“推”開幸福門。赤溪、柏洋、三佛塔等一批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群眾安居的美麗鄉村在福鼎競相涌現,家在畫中住、心往小康奔,發展佳話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