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溪村宛如在水一方的綠洲。煙雨蒙蒙,青山環抱,這里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

返鄉青年沈華平(左)重新上山尋找致富路,投資大棚種植香菇、食用菌。

赤溪村從自身的優美生態中找到了希望,利用豐富的山林、淡水資源發展林下經濟。
東南網福鼎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圖 通訊員 雷順號 林海云/文)2月15日,清晨的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清新的空氣夾帶著煙雨迷蒙,遠方青山疊翠、白霧環繞,近處溪水清清、鳥鳴陣陣,宛如在水一方的綠洲。
誰能想到,30多年前,赤溪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小山村,村民住不擋雨、食不果腹,紛紛背井離鄉討生活。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赤溪成了全國最早的扶貧對象,有著“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稱號。
30多年來,赤溪實現了從窮山村到美麗富裕村的巨變。變化是翻天覆地的,手段絕對也是大刀闊斧的。赤溪采取的方法是:整村搬遷。硬件的推倒重來,配合軟件上的就地扶貧、搬遷扶貧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共同推進,赤溪村一步一個腳印,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致富路上不忘同村人。這些年,吳伏淡和家人搞起了光魚生態養殖。他說:“光魚名氣大了,我還要擴大經營,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文化興村。畬族群眾排演山歌,為村里即將修復開發的古民居民俗旅游做準備。

游客們穿上迷彩服參加戶外野戰。戶外拓展運動休閑旅游在赤溪逐步興起,全村300多人在旅游公司上班。
整村搬遷實現了人口聚集,也優化了當地的生態資源,赤溪的好山好水開始顯露旅游價值。
扶貧不單要輸血,還要造血,要有產業支撐。進入新世紀,赤溪開始在生態優勢和山地資源做文章。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在黨委和政府不斷持續的幫助下,從自身造血功能的角度,村里也在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把整個村莊變成旅游景點,村就是景,景就是村。
赤溪村是我省艱苦奮斗、擺脫貧困、建設全面小康的一個生動縮影。它的歷程告訴我們,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只要繼承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咬住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取得實效。

剛剛,全國第七個扶貧日主題宣傳活動暨第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我市舉
2020年全民健身百村行(貫嶺站)之第八屆美
登高望遠 相伴相行
焦點訪談:為了大地春常在 殺出一條血路
海口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文明創建
山前:整治環境 樹立形象
福鼎:文化惠民演出 潤澤百姓生活
開展“斷卡”行動 打擊新型網絡詐騙
我市組織收看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
9000萬元!“全閩樂購·暢享寧德”全閩樂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今天全市8所中學2842名高三學生復學
毒品盯上電子煙!拱北海關查獲走私大麻電
福鼎法院集中宣判4起涉惡勢力集團犯罪
專家學者對福鼎餅花的評價
秋空明月懸 童趣滿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