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爆出一個又一個熱議的話題。作為我市30多年扶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赤溪村的扶貧工作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兩會期間,省委書記尤權、省長于偉國在向媒體介紹我省扶貧工作時,提到“寧德樣本”,再一次將赤溪的扶貧經驗作為樣本推向全國。赤溪村再一次成為全國的聚焦點。本報特刊發中新社發布的題為《省委書記、省長人大會上就扶貧工作“二重奏”》這篇新聞報道,以饗讀者。
事實上,福建扶貧工作的序幕是從1980年代拉開的。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省長于偉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向媒體介紹該省扶貧工作的時候,都首先提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扶貧的‘寧德樣本’”。
在于偉國省長眼中,“寧德樣本”是這樣的:早,1984年,閩東地區開始幫扶一個畬族貧困村赤溪村,它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準,針對全省最貧困鄉村進行“精準扶貧”,讓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無水、無電、無路的貧困村,整村搬遷。實,進行對口扶貧、產業扶貧,下派干部駐村扶貧,一駐多年。
1988年到1990年,習近平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他足跡踏遍閩東的山山水水,曾三進貧困鄉村下黨鄉;他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扶貧先扶志”的扶貧工作思想。
尤權表示,這些思想仍是我們做好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
2015年3月6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尤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寧德赤溪村扶貧工作“輸血、造血相結合”,年人均收入近萬元人民幣,相當于1984年收入的60倍,赤溪村的變化是福建也是全國扶貧攻堅事業的縮影。
2017年3月6日下午,也是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于偉國告訴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扶貧工作就是要一家一戶跑,一山一水跑,“真扶貧,扶真貧”。
福建省定貧困縣23個,由沿海發達縣市對口幫扶。統計數據表明,從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全省已累計脫貧74.6萬人。
兩年前,尤權表示“福建扶貧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還要下更大的力氣解決”。當時,福建還有近100萬貧困人口,分散在2200個自然村。尤權認為,扶貧工作要從福建實際出發,要有個好的理念,自力更生,弱鳥先飛;要有個好的路子,特別要解決“造血”功能;要有一套好政策;要有一支好隊伍。
政策扶持、資金到位,精準扶貧,2016年,福建共有26萬群眾脫貧。于偉國說,這個脫貧數字超過了原計劃20萬人的目標。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福建省扶貧開發對象從140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20.4萬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干線。
于偉國稱,福建“2020年前完成脫貧任務有信心、有辦法”。
于偉國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在全省實施開發式扶貧,創造了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造福搬遷、干部駐村、產業扶貧等許多寶貴經驗。他表示,我們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一任接著一任干。
中國貧困線標準大約是年收入3000元人民幣,而2016年福建農村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因此,有理由相信,福建扶貧攻堅2017年進入關鍵期。
于偉國說,對已經實現脫貧的群眾,還要“扶上馬,送一程。”
尤權說,扶貧工作永沒有結束,“實現小康,一個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