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深切期望,充分彰顯對八閩大地歷史與未來的深刻洞察,為福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把脈定向、指路領航。近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人民智庫)調研組深入八閩大地,踏訪古厝、街區、巷陌,與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黨員干部群眾深入交流,一線探尋福建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創新密碼。推薦閱讀! 閩派文化涌新潮 ——福建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金秋時節,萬物榮華,八閩大地,再揚征帆。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考察調研。從漳江之畔,到東海之濱,這片涵育千年文脈的土地,再一次被賦予新的使命——“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深切期望,充分彰顯對八閩大地歷史與未來的深刻洞察,為福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把脈定向、指路領航。 一城文脈寫春秋,千年古郡續芳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八閩兒女牢記囑托、篤行不怠,奮力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今日之福建,山水壯麗、動能磅礴、眾志同心、前景廣闊。在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考察一年的前夕,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人民智庫)調研組深入八閩大地,踏訪古厝、街區、巷陌,與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黨員干部群眾深入交流,一線探尋福建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創新密碼,挖掘福建推動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感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福建篇章的獨特風韻。 古厝煥新——千年街巷續文脈,濃濃煙火最動人 “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話語深情,囑托殷切,寄托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文化的珍愛之心。一座城市的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承載著活的歷史和共同記憶。漫步福州歷史街區,古韻煥新的生動畫卷,勾勒出山水閩韻的新時代文化注腳。 一座山,一城史 華燈初上,福州煙臺山夜雨初歇,石板街面映照霓虹光影。徜徉其間,仿佛翻開一本立體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哥特式石厝教堂與維多利亞風格美國領事館舊址比鄰而立,樂群路百年銀杏與槐蔭里咖啡館香氣交織,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在此綿延。 福州煙臺山景區人流如織 “煙臺山一覽,福州近代史半壁。”這片踞守閩江之畔、占地1144畝的歷史風貌區,留存17國領事館、33家洋行等191棟“萬國建筑”,曾是福州開埠的重要見證,被譽為“露天博物館”。 “喚醒”煙臺山,“復活”歷史建筑是重中之重。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朱壽良說:“我們以‘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為原則,總投資28億元,分兩期建成12.29萬平方米商業自持空間,形成‘一主街、雙環線、三組團、九巷道’格局。” 作為全省首個城市藝文商業漫步街區,煙臺山商業漫步街區一期于2021年10月開街、二期于2022年國慶亮相,迄今引進品牌230個,日均客流4.4萬人次,2024年累計迎客1850萬人次、銷售額5.7億元,成為福州最熱的“流量入口”和“消費引擎”。 一座坊巷,輝映古今 沿著城市文化中軸線一路向北,三坊七巷、上下杭等歷史街區依次鋪展,巷弄相連、氣韻相通,共同繪就古厝活化的“集群圖景”。 畬族鳳凰裝 拍攝者 林章明 看畬族鳳凰裝上的銀飾在日光下碎作星雨,聽莆仙戲婉轉嗓腔里抖落的時光絮語,觸德化白瓷釉面流轉的千年溫度……每逢周末,“周末戲相逢·非遺正青春”主題展演,便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的朱漆大門內響亮開場,新晉第六批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踩著木屐、甩著水袖、抱著南琶、提著花燈,將老技藝唱成新風景。 “自6月14日以來,這里已經連續15個周末舉辦120場展演活動,46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攜絕技登臺,230余位參演人員以精湛技藝展現非遺風采,吸引約50萬游客前來觀賞。”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秀梅介紹。 “周末戲相逢”公益性演出活動雜技專場 如今的三坊七巷,不僅保留了古代建筑的肌理與風貌,更借國潮戲法、快閃表演等文化活動,為古老街區注入時代神采。這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日夜上演傳統與現代的古今交響。 保護為基,活化為要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文旅之道,其精髓和魅力不在于驚艷一時、轉瞬即逝的表象繁華,而在于穿越時間的凝視與空間的沉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正創新、提質增效,在深度融合中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賦能。 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 2024年,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等3個街區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同比增長26.7%,創歷史新高。亮眼數據的背后,正是“保護”與“活化”理念的生動落地。 在創造中轉化,在創新中發展。從平潭夜色涌動的“藍眼淚”,到霞浦灘涂流轉的光影詩行,再到煙臺山活態街區的煙火人間,福建的文旅實踐正由“散點閃耀”走向“線性輝映”,如星河鋪陳,點亮這片人文與山水交相輝映的璀璨夜空。 藝苑流芳——八閩雅韻承經典,文化出海傳新聲 福建容山納海、歷史悠久、開放包容,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文化飽含深情,強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激勵八閩兒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賡續八閩文脈,書寫文明對話的時代華章。 守護與傳承 歷經四百余年時光流轉,被譽為福州方言“活化石”的閩劇,記錄了榕城的歷史變遷與歲月風華,如一部鮮活歷史長卷,織就這片土地獨有的民俗與風骨。 踏入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經典閩劇的當代表達悄然鋪展—— 閩劇《畫網巾先生》 《雙蝶扇》《生命》《畫網巾先生》等,攬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曹禺劇本獎等國家級大獎,古老劇種在當代舞臺煥發新生;劇院年均演出150場,七成深入鄉間田野,將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變為“最美一公里”;首創“戲風舞韻”“閩劇+科技”“閩劇電影”,推動傳統藝術跨界出圈;幫扶民營劇團《門檻記》獲國家基金支持,以龍頭之勢帶動全省百團共興;構建人才梯隊,周虹、陳瓊等“梅花獎”藝術家領航前行,與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合辦閩劇班,為戲曲未來播種希望;30余次赴港澳臺及新加坡、法國、丹麥、巴西交流,創立“鄉劇相聚”品牌,讓閩韻之聲傳揚世界。 “劇目生產是院團的生命線。”院長周虹表示。近年來,劇院遵循現代戲、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創作“三并舉”方針,深耕創作沃土,鍛造精品力作,讓這一流行于福州方言區、輻射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開放與互鑒 守正創新、敢開新風,是閩派文化的鮮明品格。作為重要文化窗口,省歌舞劇院以獨特方式詮釋了“內外兼修”的雙向奔赴:通過高水準音樂會、舞劇與歌劇,既將世界藝術經典“請進來”,更深耕本土創作“沉下去”,生動注解閩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質。 將山水閩韻唱給世界聽—— 舞劇《絲海夢尋》于中泰建交50周年之際獻演,深化海絲文明跨國聯結;紅色題材歌劇《紅杜鵑》、交響樂《海峽》,及本土創作劇目《閩江頌》《福秀》等,充分彰顯八閩文化獨特魅力;劇院積極推動福建文化“出海”,赴美國、法國等多國開展文化交流,傳播八閩文化氣韻風采。 將藝術舞臺搭到群眾身邊—— 湖光為幕,舞臺為舟。劇院始終秉持“藝術為民”初心,將舞臺延伸至公園、景區等公共空間,邀請濮存昕等藝術家參演,為基層群眾帶來“看得到、聽得懂、摸得著”的藝術盛宴,盡顯“一路山海一路歌”的別樣旨趣。 將開放刻入閩派文化基因—— “大海奔騰向前,終歸要回歸源頭;我們‘出海’亦是如此,出發是為了國家,歸來則是為了家鄉。”省歌舞劇院院長曾宏藝的這番話,道出了閩派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碼——守正為基、創新為要,扎根中國、放眼世界。 周末戲相逢 走進西班牙 交融與共生 京劇《江海風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多樣多元、包容并蓄、融會貫通,是閩派文化的核心特質。近年來,閩劇、京劇、越劇等“閩派藝術”頻頻亮相國際舞臺,在海外掀起“福建熱”,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當前,福建正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打造文化“出海”品牌,以閩派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福建通道”。 數字賦能——優質文化上“云端”,活態文脈落“指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為促進科技賦能文旅產業指明前進方向。優秀傳統文化走上“云端”,落到“指尖”,推動體驗革新步入場景重構。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更是一次價值共創與產業升維。 云端書房,文化新窗 走進“八閩書房”,大屏端動態展示地方文獻精華,移動端支持隨時隨地閱讀,閩政通APP接入“云上書房”,54.53TB數字資源與近25萬冊(件)紙質文獻,構筑24小時不打烊“文化糧倉”。 福建省首個復合型地方文獻閱覽空間“八閩書房” “‘八閩書房’不僅是閱覽空間,更是文化窗口。我們用數字服務平臺拓寬閱讀邊界,以AI創新技術賦能資源活化,依托地方文獻資源深化共建共享,讓八閩文化的氣韻與風采得以充分展現。”福建省圖書館黨總支書記、館長葉建勤介紹道。“八閩書房”通過“閩人智慧”系列講座、福建文旅講壇、“閩圖之夏”等多元形式,結合公共閱讀新空間省級試點建設,推動高品質文化資源深度嵌入群眾生活日常,助力打造“近悅遠來”的文旅沃土。 截至2025年9月21日,“八閩書房”接待參訪團隊45批次,線上線下服務讀者逾19.4萬人次,輻射人群超703萬,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提供了“福建樣本”。 “‘八閩書房’把‘高冷’的地方文獻轉化為‘可體驗、可互動、可傳播’的公共產品,真正實現了‘文化惠民’與‘文化育民’雙輪驅動。”人民論壇調研組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象明如是評價。 時空折疊,歷史“活”現 沿閩江而下,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的“數字文旅”實踐同樣驚艷。全國首部折疊漸進式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拉開帷幕——舞臺“折疊”,歷史“漸進”,從沈葆楨創辦船政的篳路藍縷,到嚴復翻譯《天演論》的思想覺醒,再到甲午海戰的硝煙彌漫……觀眾席緩緩移動,場景漸次“翻開”,塵封的歷史在眼前“活”了過來。折疊式LED巨屏落下之時,左宗棠、嚴復、林覺民、薩鎮冰等歷史人物從史料中“走出”,在炮火與蒸汽的交織中與觀眾對視。跨越時空的對望,讓歷史的厚重與人物的風骨,躍然眼簾。 最憶船政——全國首部折疊漸進式多維體驗劇 “這種沉浸式的演出形式,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人民論壇調研組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休閑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承忠評價,《最憶船政》的突破在于,將“工業遺產”轉化為“國家敘事”,將“船政精神”升華為“強國精神”,更將“歷史空間”打造成“精神課堂”。 2025年,船政文化城新增沉浸式體驗項目11項,游客人均停留時長從1.2小時增至3.5小時,區域綜合收入較去年實現翻兩番的飛躍。“科技+文旅”深度融合,讓船政文化從“歷史記憶”變為“發展動能”,成為福建文化創新的“新標桿”。 “場景革命”下的“福建敘事” “八閩書房”與船政文化城的實踐,是福建借數字技術盤活文化資源、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把“好風景”轉化為“新動能”,“新場景革命”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游客都能在虛實交織的體驗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福建敘事”。 數字賦能文旅的核心,在于打破時空疆界、融入現代生活、賦予時代內涵。從活化沉睡文獻到復活歷史場景,八閩文化在數字空間永續流轉,在數字孿生世界煥發新生。這不僅是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創新探索,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重要指示精神的堅定踐行與生動詮釋。 亮眼數據折射文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2025年1—6月,福建省接待旅游總人數達3.29億人次、同比增長12.5%,游客總花費4362.92億元、同比增長15.7%——兩項增速均處于東部地區前列,彰顯福建文旅產業的蓬勃生機與巨大潛力。 閩派筑夢——文化鑄魂潤民生,潮涌八閩向未來 “閩之為閩,非獨山海之勝,乃文氣之盛也。”從百年古厝的活化利用到煙火氣中的文化賦能,從鄉村的藝術煥活到閩派文化的國際表達,福建以一場場“文化覺醒”破題、“跨界融合”聚力、“國際交流”拓局,解鎖文化與經濟共生、與社會共榮、與民生共享的深層邏輯。 福建漳州古城 山海交響,文化鑄魂;千年古郡,未來可期。它用“簪花”告訴世界:文化可以很美;它用“船政”告訴民族:歷史可以很燃;它用“書房”告訴百姓:知識可以很近;它用“古厝”告訴時代:傳統可以很潮。 “福建將文旅發展與富民目標深度綁定,以‘文化+’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實現了‘文化有活力、經濟有動力、民生有福利’多贏格局。”調研組專家胡象明的總結,精準道出福建文化發展實踐的核心要義。“文化不再是‘配角’,而是‘主線’;不再是‘軟實力’,而是‘硬支撐’。”調研組專家吳承忠進一步建議,“當前,亟需深化對八閩文化的系統研究,推動人文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創新。” “福建立足資源稟賦、精準施策,在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未來需從細微之處著手,持續深耕細節,讓文化創新落地更實、惠及更廣。”調研組組長、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歐陽輝表示,福建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做法與典型經驗,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了獨具特色的“閩派方案”。 八閩文脈潤山海,新潮澎湃啟新程。福建廣大干部群眾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以文鑄魂、和美生輝,讓深厚文化底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山海交響間,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福建華章正徐徐鋪展,書寫新時代的精神史詩和壯麗詩篇!

我市開展“市委書記、市長信訪接待日”
林青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議
《購物消費,請您主動索要發票》
《合規經營,誠信納稅》
別跟風!這些爸媽眼中的“養生神器”,可能
甬莞高速(寧波-東莞)改擴建增設沙埕互通
新人婚禮上的一個舉動火了!網友:建議全國
國道G228線福鼎市佳陽鄉雙華至象洋段項
福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高清)頻道正式開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在酒店容留未成年人吸“電子煙”,兩男子
用特制賭具“出千”,福鼎法院:構成詐騙!
做新時代文明少年
【網絡中國節?中秋】餅花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