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門畬族鄉柏洋村,宛如在水一方的綠洲。
連日來,生態農業園內、工業區車間里,柏洋村的黨員干部群眾以黨支部、村民小組,或以非公企業黨群組織為單位,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圍繞大會主題與報告的主要目標,聯系柏洋村的發展實際暢談感受。
“我們村能有今天的面貌,就是一直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果。”老黨員雷增喜心潮澎湃。他家的老房子在遠離柏洋中心村近10公里的山上,整體搬遷后,老村被開發建設為生態農業園區。
黨的下山脫貧政策,讓柏洋村煥發勃勃生機。2003年,市委、市政府為使2萬多名居住在高山區、深山區的農民早日脫困,采用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積極引導山民搬遷下山,異地脫貧。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柏洋村從山溝溝里整體搬遷到沈海高速路附近的平原地帶,從此走上山海并進、飛速發展之路。去年,柏洋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50元,村集體收入430萬元。
村黨委書記王周齊說:“正是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心里,大力支持,我們才有能力把荒山坡變成千畝農業生態園。”目前,柏洋生態農業園區首期建設面積3000多畝,帶動120戶農民增收致富。
陳廣相今年養殖跳跳魚近20畝,年收入可望達20萬元。他說,報告提到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給他帶來更多的憧憬,“真要感謝黨的好路線、好政策,這幾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希望十八大后,老百姓有更多驚喜”。
“報告提出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村里公園今年建起來了,還要多配套文化設施等。”
“報告說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村還要加大發展鄉村休閑農業和旅游業,找到新的增長點。”
……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科學發展的藍圖越繪越美好。
展望未來,王周齊信心滿滿地說,今后,還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把柏洋建成集工業、農業、旅游、商貿、文化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畬鄉新村,力爭提前實現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 黃少鶴 雷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