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店下鎮筼筜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個貧困村。然而,2011年寧德市人大常委會掛點該村后,在寧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仰俊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兩年多來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不久前,該村還被確定為寧德市扶貧開發典型村。
11月6日,記者從市區出發,上高速、走省道,然后穿過店下集鎮再向東南沿海方向疾馳,汽車大約奔跑了1個多小時后,一個叫筼筜的沿海小漁村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小漁村在落日的余輝中熠熠生輝。村莊大多數民房就著地形而建,其中兩排房子彼此相望布局,整齊劃一的沿著道路從村東頭向村西頭延伸,構成一條村街。街面整潔、海浪拍岸、晚風輕拂,一派和諧安寧而又浪漫的漁村景至。
據了解,2011年該村在寧德市人大常委會掛點幫扶下,積極開展村莊的新、綠、亮、潔工程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先后完成了文化宣傳長廊、村口綠化帶、高桿燈、村口廣場及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通過采用村民出資和補助的方式有序推進村主街道兩側涉及220溜房屋的立面建設改造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善,新農村建設初現雛形。”筼筜村委會主任黃友湖說。
房子裝修得再漂亮沒有人氣也是沒有用的。在城鎮化步伐加快的今天,許多沿海漁村青壯年勞力都紛紛進城務工,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婦女守巢,而在筼筜村卻是另一番景象。在這條熙熙攘攘的街上,有的村民簇居在一起聊天,有的在織網,有的小孩在嬉戲……好不熱鬧。偶爾還有一兩輛小轎車從街道穿梭而過,置身其中,讓人感覺這儼然是一個小鄉鎮。“我們全村750戶、2816人,應該算是一個大村了,但外遷人口很少。”黃友湖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產業是留不住人氣的,那么筼筜村靠的是什么產業?漁民們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呢?
陳桂明是筼筜村漁民,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家里與幾位村民閑聊“海事”。陳桂明的家住在筼筜街道邊上,住的是一幢4層的水泥房,經過裝修后略顯氣派,而家里冰箱、電視等各種電器應有盡有。“這么大的房子只有我與老伴兩個人住,住房條件很寬敞。”老陳說,孩子成天叫我們到城里住,我們覺得還是在老家生活舒服,再說現在經濟好了,想吃什么也方便。
陳桂明每年的收入還是蠻可觀的,自然經濟條件就不錯。今年已過花甲之年的陳桂明,本可以隨兩個兒子在城市落腳,安度晚年。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看到村里人都養紫菜,他從中看到了商機,于是做起了紫菜苗生意。除了經營1500畝的紫菜苗,他還利用空閑時間種植紫菜和海帶,增加收入。這樣下來,他每年能賺10多萬元。據了解,在筼筜村像陳桂明這樣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民超過半數,賺幾萬元錢的村民更是普遍。據統計,2012年人均收入達到了9770元。預計今年人均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但此前,筼筜村還是一個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的貧困村。
筼筜村位于店下鎮東南沿海,晴川灣畔,境內山海資源豐富。憑借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全村90%以上的漁民靠養殖海帶、紫菜為生。但養殖業遭遇了資金和技術的發展瓶頸。2011年寧德市人大掛點該村后,協調有關部門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每年對養殖戶和科技示范戶進行培訓指導,并在殼包紫菜時期及時提供海洋氣象信息;針對農民生產資金短缺問題,創建了“信用村”,與市農行簽訂銀村共建協議,爭取農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金融部門500多萬元農民小額貸款。在此幫扶下,漁民的紫菜養殖積極性大大提高,2013年紫菜養殖面積達8000多畝,海帶養殖面積達650畝,筼筜村成為我市紫菜、海帶最大的養殖基地之一。預計明年海帶養殖面積將可達800畝。
兩年來,寧德市人大共為筼筜村籌集資金1149.4萬元,用于解決用電緊張問題,以及建設碼頭、水庫維修等,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同時為了注入村財的造血功能,結合該村實際購置一臺16噸吊車用于碼頭紫菜、海帶吊裝,即方便了群眾生產,也增加了村財收入。“寧德市人大不僅為筼筜帶來經濟扶持,更重要的是促進造血功能。”店下鎮副鎮長王海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