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4月16日刊登
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畬族村民李鄭明如數家珍。和其他22戶居民一樣,自打從世代蝸居的深山中搬遷至此,他感覺生活一下子多了股新鮮味道。
清明過后,記者走入赤溪村,映入眼簾的是幢幢簇新的民房和畦畦葉芽嬌嫩的白茶,到處洋溢著一派欣欣向榮的喜悅。
李鄭明說,他原來住的下山溪畬族自然村“掛”在1000多米海拔的太姥山上,“種糧沒田,買鹽沒錢”是當時的真實境況。
“那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貧窮,村里居然沒有一盞燈。買了也沒用,根本沒電。”當時的下山溪村民小組組長李先如說。
據李先如介紹,后來地市兩級政府了解到下山溪村民生存條件的惡劣,遂施行“輸血式”幫扶。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1995年,福鼎市決定實施全村搬遷的“造福工程”,下山溪22戶88位畬族群眾告別了山旮旯里的茅草房,搬到建制村所在地赤溪村。
家是搬出去了,但致富的路子依然漫長。幾年前,福鼎市開展干部“四下基層”活動,10多名市鄉干部組成工作隊蹲點赤溪村,幫助村里理清發展思路。村里很快便開始推廣白茶種植,發展生態旅游和漁業養殖等產業。
原下山溪村民吳伏淡前幾年通過支農信用貸款,利用自家的3畝農田改建成溪魚養殖場,目前已發展養殖面積近10畝,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10多萬元。“如今路通了,村里的農家樂也火了,溪魚賣得更好了,還有浙江的客商上門來收購。”
赤溪村村支書杜家住說,當年下山溪搬來的22戶88人的人均收入還不到200元,去年他們的人均收入已達到9000多元。“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致了富,也脫了愚,民風又淳樸起來。以前好吃懶做、賭博成風的現象再也不見了。”
“黨員干部到田間地頭趕考,實現了對貧困村由‘輸血式’幫扶轉向‘造血式’幫扶。”福鼎市紀委書記曹清福說,該市近幾年通過干部“四下基層”活動,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無線聯絡為現場辦公,有力推動了全市農村發展。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比增13.2%,增幅居寧德市首位。
“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我們希望通過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的形式,筑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福鼎市委書記陳其春說。 □ 董建國

剛剛,全國第七個扶貧日主題宣傳活動暨第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我市舉
2020年全民健身百村行(貫嶺站)之第八屆美
登高望遠 相伴相行
焦點訪談:為了大地春常在 殺出一條血路
海口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文明創建
山前:整治環境 樹立形象
福鼎:文化惠民演出 潤澤百姓生活
開展“斷卡”行動 打擊新型網絡詐騙
我市組織收看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
9000萬元!“全閩樂購·暢享寧德”全閩樂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今天全市8所中學2842名高三學生復學
毒品盯上電子煙!拱北海關查獲走私大麻電
福鼎法院集中宣判4起涉惡勢力集團犯罪
專家學者對福鼎餅花的評價
秋空明月懸 童趣滿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