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呱呱墜地、生病護理,到養老護理……南丁格爾之燈,幾乎光照你我的一生。5月12日是第106個國際護士節,節日主題隨著時代進程不斷發生變化。但是不變的是那些人的那股精神。值此5.12國際護士節,記者走進福鼎市醫院,采寫眾多護士們的故事,與讀者分享,以此——
致敬護士節
?
陳檸與醫護人員將傷員送往搶救室
“調度室通知,準備接收兩名刀傷患者,患者有大量出血。”5月11日上午10時03分,急診科當班護士陳檸與同事得到消息,便趕緊安排床位,但此時搶救室恰好床位已滿,護士們便趕忙安排輕度患者到留觀室,騰出兩個床位,并做好醫護準備。
急救處理
幾分鐘后,拉著警笛的120急救車停到了急診科大門,陳檸與醫護人員立刻用推床將患者送到搶救室,主治醫生已經準備就緒,此時的患者雖然已經在救護車上做了簡單的包扎和止血,但依舊有大量出血的現象,4名護士、2名醫生圍在病床邊,進行緊急止血和身體檢查。止住出血之后,傷勢較重的患者被直接送往主樓的手術室,而較輕的患者則送到急診科的手術室進行手術。期間耗時不足10分鐘,保證了患者的最佳救助時機。
護士陳檸為病人注射藥物
更換用藥標簽
急診科并未被這突如其來的任務打斷工作,醫生護士們立刻返回各自原本的工作崗位,陳檸也是一樣,她還要為患者更換藥水,一切過程顯示得如此平靜,好似大家都習以為常。陳檸在急診科做了5年多的護士,剛進來時也做過120急救車的隨車護士,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出十幾趟車,大多數是鄉鎮的緊急任務,基本上都要在車上度過。5年間陳檸也經歷了各式各樣的任務,每天經手的病人數不勝數,有時還要幫助不方便的老人排尿排便。
急診科之所以被稱為應急中轉站,是因為它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護士長曾燕玲告訴記者,急診科搶救室的床位永遠是供不應求,這一秒病人剛離去,下一秒另一個病人就到了,有時還要為輕患病人安排其他病房,為剛到來的重患病人騰出床位,保證醫院病床資源的合理應用。
護士潘瑋正在認真記錄數據
護士潘瑋正在與換班同事交接工作
同樣在急診科工作了5年的護士潘瑋正在按時為病人記錄監測儀器的數據,每一個數據都是治療的依據,對此她額外仔細。每次交接班她都認真完成交接任務,叮囑同事記住換藥時間跟次數。
急診科,擁有一群忙碌的白衣天使,她們并不知道下一秒會接到怎樣的任務,她們只知道她們所在的是醫療的第一道防線,一絲不茍、有責任心是對生命的負責,不論何時,她們都將持續奮斗在一線。
?
婦產科
常言道:“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這里的護理指的是護士的作用。與別的科室相比,婦產科的護士更需要耐心,因為她們接觸的是產婦與嬰兒。
二胎政策開放以后,婦產科新生兒逐年遞增,據相關部門統計,2015年10月到2016年9月,一年時間,僅在市醫院出生的新生兒達到近八千名。
婦產科護士手把手教家屬如何護理孩子
護士給孩子們洗澡護理
5月11日,記者碰巧在病房里遇到了一位身份特殊的產婦王春燕,說是身份特殊,是因為她既是一名產婦,也是一位資深的產科助產士。今年36歲的產婦王春燕。趕上了二胎的好政策,想湊個“好”字,所以就有了這個二胎。
她告訴記者,生第一胎時由于年輕,體能等方面要比現在好,加上自己非常了解生孩子的每一個過程,所以總感覺生孩子是個很正常的生理現象。然而這次生二胎,由于年紀偏大,生子壓力倒是不小,但好在同事們對自己進行產前疏導。
現在作為婦產科護士面對與日俱增的高危產婦,對護士本身的職業技術要求更高了,也正因為自己生孩子,她也更了解到了病人的痛苦,這樣更有利于她日后護理病人。
午飯只有半小時的護士們都只能自帶午餐
王春燕告訴記者,下半夜是婦產科最忙的時刻,有時候甚至要接收十幾個病人,而不巧的是恰恰在凌晨兩點,她的孩子恰恰選擇在這個時候出生。為了不給同事增加工作量,她自己辦理住院一切手續和產前相關護理,所以很多人常說在醫院上班可以有很多特殊“照顧”,她倒是覺得這是特別的“理解”。提到護士節,她想跟同事以及自己說一聲:“白衣天使們,節日快樂。”
主管護士孫麗婭
而婦產科另外一位從事該行業24年的主管護士,她叫孫麗婭,穿梭在病房之間的她,很受患者們歡迎,有許多生完一胎的產婦,在生二胎之際都會點名由她護理。2009年到婦產科的孫麗婭則認為從事這個行業要學無止境,因為面臨的挑戰有很多。例如以前寫病歷核對信息都是手寫的,如今都需要用電子錄入病歷,還有PDA來核對病人信息。盡管單位都有統一培訓過一次,但是相比大家而言,學東西慢的孫麗婭在研究辦公自動化方面花了更多時間。1990年上衛校的她是沒有學習任何電腦操作知識的,可是要求護理醫療智能化的如今,很多東西要學,所以前幾年她用自己閑暇時間上夜校充電,提高業務水平。
隨著生活壓力增大,很多患者會出現產后抑郁癥,面對產后抑郁癥,她也經常給產婦科普相關心理知識。孫麗婭認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這個時代,才能更好的服務患者。
?
兒科護士在整理保溫箱
今年是市醫院兒科護士長莊玲嫻入職的第20個年頭,二十年如一日,已經無法記清參與過多少危急重癥患兒的救治護理工作。
護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市醫院了解兒科護士們的故事。上午8時,當記者來到醫院時莊玲嫻正在監護室工作:“最近冷熱交替,抵抗力差的寶寶都患了呼吸道疾病,床位都爆滿了。”莊玲嫻告訴記者,特別是到晚上時間,有的時候—晚上新來20多個寶寶來到兒科區接受治療,加上原本要照顧的幾十位寶寶,但晚值班的護士—般是三四人,可以想象到她們忙碌的程度。
時時了解登記寶寶們的身體狀況
為寶寶們檢查各項數據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兒科大部分患者都是小于6周歲,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寶寶住院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由于寶寶們支氣管、肺還在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容易發生反復的呼吸道感染,患病時間久,癥狀重,護理難度很大。”莊玲嫻說,在護理的時候,就需要護士經常巡查,及時發現寶寶病情的變化。
每天要處理上百份的醫囑
在她工作的時候,記者在一旁觀察,換藥、打針、安撫家長和患兒的情緒……數小時內她沒有一刻停下來休息喝水的時間。
“有的時候一個寶寶吊瓶,后面跟著老老少少十多號人,我們的神經就緊繃起來。”莊玲嫻說,這并不是她一個人的感受。我們診室都是經驗豐富的護士,但這些經驗豐富的護士在這些家長面前都會成了新手,穿刺之前,不少家長都會反復叮囑護士,一定要只扎一針,這給了護士們很大的壓力。“孩子的血管細小很脆,我們打針會十分注意。有時成功注射了,孩子一亂動也會漏針,有些家長就會把責任歸咎于我們。”莊玲嫻說,“我們也能體諒家長的心情,在保證孩子一針打上的同時盡可能多跟家長溝通。”
“小朋友叫什么呀?”“這是你畫的嗎?好漂亮!”“寶貝真勇敢,好棒!”……記者跟隨著莊玲嫻穿梭在病房之間,每到一處都要重復核對患兒的姓名、癥狀、需要注射的藥物,“連哄帶騙”幫孩子打針。
兒科護士們充當“爸爸媽媽”按時為寶寶喂奶
為寶寶換尿包
面對枯燥繁瑣的工作,莊玲嫻始終流露出樂觀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精湛的技術是對每一位護士的基本要求。但是作為一名兒科護士,更重要的是一顆充滿愛的責任心。”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曾經整個科室的護士為一位棄嬰輪流做“臨時媽媽”六個多月,護士們都很喜歡這名寶寶,還為寶寶起了個昵稱叫“小丟丟”。兒科護士們的暖心行為也獲得了很多市民的稱贊,她們還被贊為“最美媽媽”,最終孩子親生母親在護士們及社會多方勸導下接回家中。
“我是一名普通的兒科護士,我熱愛我的工作,每天看到康復后的寶寶露出天真可愛的笑容,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開心。”在談到對未來的期盼時,莊玲嫻說,“我們幾乎天天都能碰到一些不講理的家長,我們只能忍著,挨罵受氣是常有的事。我只希望家長們能多多理解我們的工作。”
“幸福福鼎”編輯部(鄭鎮、張亭、林思思/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