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非常好,我游的時候都忍不住喝了幾口。”來自菲律賓的莊劍倫(中文名)上岸的時候對記者笑著說。5月6日,海內外61支游泳隊779名泳將齊聚桐山溪,激情角逐2017年中國福鼎“太姥山杯”國際公開水域游泳錦標賽,共同見證了桐山溪的“清源綠水”。
3月12日,福能龍安熱電聯產項目開始對外供熱,使用蒸汽供熱的合成革生產線生產狀態穩定,這將有效促進我市合成革產業轉型升級、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為推動我市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磻溪、崳山、疊石等3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太姥山鎮等12個鄉鎮建成省級生態鄉鎮,210個行政村建成寧德市級以上生態村,2010年12月28日,我市成功獲評“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并向國家級園林城市進發。
2010年我市建立和實施全省第一個縣級生態補償基金,率先邁開了實踐步伐。截止2016年,我市共安排生態補償和補助資金2489.8萬元,支持重點流域鄉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等生態補償項目160個,有力推動重點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
……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園林城市規劃建設,推進傳統工業產業綠色升級,加快旅游、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發展,加強水源地保護,實現綠色崛起,精心打造“閩浙邊界綠色宜居城市”,逐步將我市建設成生態美麗家園。
“碧”水長流桐山溪
園林城市,“生態”主張
5月9日,記者漫步桐山溪,碧水藍天,碧波蕩漾,兩岸綠樹成蔭,青草茵茵。公園、景觀帶、文化墻,移步換景……置身其中,似乎只要一轉身,就能與美不期而遇。
入夏傍晚時分,在桐山溪畔的綠色慢道上,市民三五成群或散步、或慢跑。慢道沿溪而建,沿途保持原有的小石灘、蘆葦叢、綠樹林等原生態濕地自然風光,在路燈交相輝映下,散發著別樣的魅力,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絕佳去處。
登臨層巒疊嶂的煙墩山頂,崇山環抱,滿城新景,溪流如飄帶,橋梁若彩虹,樓宇高聳,道路通達,好一幅秀美畫卷。
園林城市離不開“生態”主張。近年來,我市先后邀請省內外有關設計單位對北起普后大橋南至流美大橋、全長10公里的桐山溪兩岸的綠地資源進行整合規劃設計,融入綠化景觀、夜景燈光等多種設計元素,努力將桐山溪兩岸打造成集休閑娛樂、文化品位、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綠化休閑景觀帶。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作為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市通過因地制宜、見縫插綠、拆違造綠等辦法,先后實施了雙桂公園、龍山公園、桐江公園、鼎文化公園等一批公共綠地建設,實現了市民出門步行5至10分鐘就能到達一處公共綠地的目標要求。我市大力加強道路綠化建設,先后完成了太姥大道、錦福路、虹濱路等道路綠化帶建設。同時大力推廣城區行道樹種植,在江濱路、太姥大道、海豐路、中山南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種植各種胸徑10至30厘米大規格行道樹8000多株,城區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8%,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樹種”、“一路一景”的道路綠化格局。
據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期間我市重點規劃投資建設百勝新區、玉塘、三門溪、體育公園、煙墩山、龍山、資國、馬鞍山、蓮峰山等9個公園。先后實施了桐山溪東岸普后大橋———山前后膽溪綠化景觀、桐山溪夜景光亮化工程、桐山溪流美渡———潮音島綠化景觀、龍山溪、太姥大道———天湖大道綠化景觀、龍山公園主廣場、桐山溪西岸鼎文化公園———八角亭綠化景觀、南江濱綠化景觀等綠化工程。目前我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8%以上,綠地率達34%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達9.7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了“城園相融,綠水相間”的城市生態環境。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抓手,將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通過重點工程、拆房建綠、破墻透綠、道路改造、河道整治等一系列手段,實施了一大批城市綠化精品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將福鼎市打造成為海西東北翼濱海旅游生態新城,立足當地生態和區位優勢,主動作為、步步規劃,著力打造“天藍、水清、樹綠、花香”的生態宜居“新”福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桐山溪兩岸綠樹成蔭
轉型升級,“綠色”制造
5月7日,福鼎(龍安)中國生態合成革產業園,福建福泰植絨革飾有限公司高28米的燃煤鍋爐煙囪徐徐倒下,這是該園區第一根被拆除的煙囪。福鼎(龍安)中國合成革生態產業園34家企業將在6月30日前完成35根煙囪拆除。
倒下煙囪,集中供熱。今年1月,福能龍安熱電聯產項目#1號鍋爐點火成功后,園區內的合成革企業圍繞降耗環保,加快技改升級步伐,確保與福能龍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通道做好對接。目前,產業園內所有燃煤鍋爐企業都已啟動蒸汽供熱改造工程,進入熱管安裝階段,部分企業已經完成調試并投用。
高溫度的蒸汽在合成革的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在生產前段的革基布揉化和后段的DMF廢氣收集起到重要作用。技改前,合成革企業主要通過各自的煤鍋爐進行生產,耗能大也不環保,自2015年11月,省重點項福能龍安熱電聯產開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建成達產后,將具備每年150萬噸蒸汽外供能力,對園區的合成革企業進行集中供熱。
福鼎(龍安)中國生態合成革產業園,現有合盛革業、隆祥皮革等規上企業54家,2016年產值365億元,是我市支柱工業產業,也是綠色發展之路中深受關注的產業。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創新驅動,從園區建設、綠色配套、企業技改等多方措施,推動合成革產業邁上綠色發展之路———
2016年,我市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推進企業技改提升,鼓勵企業發展水性、無溶劑、超纖等新技術、新產品,提升產業制造、工藝和管理水平。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五龍超纖、金港高分子等企業與陜科大、長江大學等科研院校聯合建立企業研發中心,促進合盛革業、隆祥皮革、利都超纖、萬豐革業等企業加快研發多功能性PU合成革,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在龍安合成革產業園配套建設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合成革固廢處理中心等環保項目,在文渡項目區啟動集中供熱項目,推動生態合成革產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 在龍安、文渡兩個合成革集聚區建立污水處理廠。啟動寧德危險廢物綜合處置設施項目。
投資設立“福建省合成革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就近服務產業企業發展;與陜科大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設立“福鼎市生態合成革工程技術中心”……
在化油器產業方面,多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化油器行業污染整治,打擊非法鈍化、電鍍加工點;投資1.5億元,在文渡工業區建設金屬表面處理中心;加強全市危廢產廢企業規范化管理;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取得了卓有成效。
此外,發展全域旅游,打造“無煙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發綠色特色農產品;實施現代農業,實現綠色無污染生產……我市不斷在“綠色經濟”發展上“添磚加瓦”。
龍安熱電聯產項目投入使用
保護水源,“碧”水長流
茭陽溪畔,地上是公園綠地,地下是污水處理廠,不見污水只見綠,這是坐落在疊石鄉茭陽村的地埋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300多萬元,占地1.6畝,設計日處理量160噸,可滿足整個中心村2000人的生活污水處理要求,解決了污水直排南溪水庫問題。
美麗的南溪水庫,是福鼎城區飲用水源地。近年來,對生活垃圾,疊石鄉實施“一村一策”垃圾整治機制。將環南溪水庫周邊五個建制村的生活垃圾納入我市生態補償常態機制統一管理,同時爭取普玉公路沿線村莊的垃圾一并納入“鄉收集,市轉運處理”模式。組建鄉村環衛隊伍,全鄉生活垃圾日清運量100%,日處理量95%以上。疊石鄉充分利用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傾注全力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
為解決生態保護者和生態受益者之間公平利益分配,激勵水源地保護區域的生態保護者持續開展水流域保護,推動當地發展綠色經濟。2010年,我市頒布《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暫行管理辦法》,建立并實施了全省第一個縣級生態補償基金,籌集補償資金200萬元,之后逐年增長10%,用于支持重點流域鄉鎮進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設;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12年,福鼎又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市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暫行管理辦法的意見》,增設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補助資金200萬元,同樣逐年增長10%,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對重點流域鄉鎮為保護生態環境付出的生態保護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予以補助,完善了生態補償機制。
如今,在生態補償機制的促動下,我市水源地得以有效保護的同時,重點流域鄉鎮在綠色經濟的發展也蔚然成風。貫嶺鎮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從2006年工業園區建設至今,已拒絕污染性項目一二十個,入園項目均為節水型、輕污染項目。在管陽鎮,利用生態資源大興鄉村旅游,并形成唐陽村楊梅、七甫村西瓜、天竹村桃梨、西昆村紅米等“一村一品”農業發展格局,品出增收好滋味。在多年的摸索實踐過程中,我市在流域生態補償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在推進水源地保護中,我市還率先借助中華環保世紀行的力量,在輿論監督、人大監督、社會監督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中華世紀環保行活動先后對龍山溪、桐山溪、市自來水廠、貫嶺工業區、白琳污水廠等進行實地督查報道。視察采訪組在聽取當地相關情況匯報的基礎上,實地查看了各地在流域水環境保護、生態創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飲用水源保護等方面的工作推進情況,對群眾反映的環保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跟蹤督辦落實,為福鼎人喝上健康的水“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