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福鼎市硤門畬族鄉青灣村海域十分熱鬧,養殖戶們每天早早出海,搶抓時節收獲生蠔、淡菜等水產品。 隨著養殖繩索被緩緩吊起,一串串肥美的淡菜掛滿繩,一籠籠飽滿的生蠔破水而出,帶著海水的清冽與鮮氣。漁民默契配合,將采收的水產品搬上漁船、運往碼頭。 采收淡菜、生蠔 “我們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引導養殖戶按時令、按規格采收水產品,確保品質優良,捧好海邊人的‘飯碗’。”青灣村黨支部書記巫開琳說。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說的正是因地制宜謀發展的智慧。依托綿長的海岸線,近年來,福鼎市堅持“海洋強市”戰略,深耕藍海、向海圖強,統籌推進海洋漁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奏響了海洋經濟的奮進之歌。 迎著海風,走在福鼎市八尺門內灣的棧道上,只見連片的紅樹林扎根生長,飛鳥盤旋,工人在灘涂上勞作,動靜結合,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福鼎八尺門內灣灘涂 曾經,八尺門內灣受多重生態問題困擾:互花米草肆意蔓延,紅樹林面積不斷縮減,潮汐通道逐漸淤積。 為扭轉這一局面,福鼎市引入寧德市首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中央資金補助+地方配套資金,總投資超5億元,實施搶救性保護修復。 清除互花米草、疏通潮溝、種植秋茄……項目人員歷時2年,雕琢出八尺門內灣的新容顏,重塑生態底色,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探尋平衡。 八尺門內灣紅樹林種植(資料圖) 近些年,隨著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海洋生態保護項目的深入推進,福鼎市海洋環境持續改善,帶動區域漁業經濟蓬勃發展。 將目光投向福鼎市溪流與東海的交匯處,咸淡水交融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產出了肉質細膩的桐江鱸魚,帶動該市獲評“中國鱸魚之鄉”。 在店下鎮巽城村的閩威長嶼養殖基地,新型深水網箱成片,一尾尾鱸魚暢游水中。鮮活的鱸魚被捕撈上岸,送往閩威實業的產品加工車間,經多道工序,變成魚松、預制烤魚等深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鱸魚養殖基地 除了鱸魚,福鼎市還積極打造大黃魚產業的全產業鏈,重點抓好大黃魚核心養殖品種的種質資源,編制完成《福鼎市大黃魚種苗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中國大黃魚育苗基地——福鼎”公共品牌、中國·崳山島大黃魚種苗生態繁育基地,并同步推動紫菜、淡菜、海蠣、青蟹等多元產業發展,耕海牧漁,打造種類齊全、多姿多彩的“藍色糧倉”。 在“躬耕”碧波的同時,漁家人也探尋漁旅融合。海風拂過美麗的硤門畬族鄉漁井村,濃郁的咖啡香隨風飄蕩,遠處傳來的是游客們爽朗的笑聲。 漁井村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漁井村求新求變,巧借政策東風,爭取資金支持,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配套,打造“愛情公路”,建設海鮮一條街、停車場、游客中心,培育了村咖、民宿等多元文旅新業態,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駐足流連。 常年過著旅居生活的山西“95后”姑娘堯堯,來到漁井村便深深愛上了這里,她和小伙伴一起精心布置村咖,她說:“在這里,時間仿佛慢了下來,生活變得純粹而美好。” 夕陽下,步入佳陽畬族鄉“海之夢”海上休閑旅游綜合體,金色余暉躍上海面,游人盡情享受美景、品嘗海鮮。 佳陽海之夢海上田園綜合體劉學斌攝 依托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成果,佳陽畬族鄉大力培育漁旅綜合體。2020年引進的“海之夢”,成為福鼎市首家集養殖、垂釣、住宿、采購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項目,給足了游客新鮮的漁旅體驗,獲評漁旅融合“水鄉漁村”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我們主動融入全域旅游,開發新型漁排、沿岸景觀等海洋旅游資源,助力漁民蹚出一條致富新路子。”佳陽畬族鄉宣傳委員丁鵬說。 眼下,依山傍海的青灣村也計劃沖刺漁旅賽道。巫開琳介紹,他們通過置換收儲方式,向村民流轉閑置海邊房屋,擬打造民宿等旅游新項目,并引入企業合作開發帆船訓練基地,帶動村集體、村民“雙增收”。 深耕海洋,筑夢深藍。福鼎市還持續做強海洋特色文旅IP,舉辦開漁節、鱸魚文化節、海島音樂節、沙灘氣排球、環島馬拉松等海洋特色旅游活動,花式宣傳連連,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出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