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福鼎市沙埕灣,海風輕拂,波光粼粼。隨著一艘艘運輸船揚帆起航,一大批大黃魚苗奮躍而上,由此游向各地海灣。 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體,正是寧德大黃魚產業的起點——今年從這里誕生的15億尾苗種,占同期全寧德育苗總量的近七成,撐起了“全國每10條大黃魚有9條產自寧德”的產業傳奇。 大黃魚魚苗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朝新介紹:“沙埕灣水域鹽度穩定,三溪匯入帶來豐富養分,是天然育苗場。” 回溯40年前,野生大黃魚資源曾因過度捕撈瀕臨枯竭。 以劉家富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員,在官井洋海域突破人工育苗技術,奠定了養殖大黃魚產業的根基。但是,傳統育苗技術依賴經驗,且成活率低、抗病性弱,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大黃魚魚苗在水中歡快暢游(資料圖) 科技賦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與當地合作,聯合開展速生、抗病等優良性狀的大黃魚新品種(品系)培育工作,推動種業創新。 水質是大黃魚育苗成敗的關鍵。福鼎率先部署立桿式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一旦溶氧低于3.5mg/L等異常狀況出現,系統將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就能及時調控。這一技術,讓育苗成活率從20%提升至50%。 福鼎大黃魚養殖漁排 育苗環節的數字化,是寧德大黃魚產業“智慧大腦”建設的縮影。通過大數據平臺整合育苗日志、環境參數、病害記錄,形成可追溯的苗種檔案。目前,福鼎苗種不僅供應本地,還輻射全國,成為產業鏈的“源頭活水”。 苗種抗病性是另一難題,部分養殖戶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眼下,福鼎正通過“專家智庫+實地培訓”模式,進一步優化育苗技術。養殖戶鄭順利坦言:“以前怕投入大,難有回報。現在看到優質苗種相比普通苗種溢價高達近三成,才明白科技才是硬道理。” 苗好一半收。福鼎的藍色搖籃,正托起閩東大黃魚產業的未來。

AI賦能課堂革新,更有趣了!
市政府第二十次常務會議召開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省委宣
林青調研雙晏線工程進展
“檢察服務‘最美海島’最后一海里”代
我市開展人大代表、人民法官“同堂共學
福建立新船舶3.6萬噸集裝箱船吉水
探索地質奇觀 尋訪生態瑰寶
周末共富集市助銷本地農特產品
全球首張白茶類世界級“金名片”!福鼎白
福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高清)頻道正式開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兩男子深夜撬鎖,盜走1458個硬幣……
遇友吵架,男子“義氣助陣”,反“自投羅網
做新時代文明少年
【網絡中國節?中秋】餅花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