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軍“唐納德·庫克”號導彈驅逐艦在波羅的海遭到俄羅斯蘇-24戰機的“模擬攻擊”。圖片來源:今日美國
據俄羅斯衛星網5月7日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就美國在東亞部署反導系統計劃,莫斯科想得到該計劃并非針對俄羅斯的有法律約束力的保證。5月6日,俄外交部還發表聲明稱,俄羅斯視格魯吉亞、美國等國即將聯合舉行的2016“高貴伙伴”軍事演習為破壞外高加索地區軍事政治穩定的“蓄意挑釁”。
盡管此前種種跡象表明美俄關系正在回暖,上周一,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約翰·理查森上將還表示,希望美俄在波羅的海的關系能夠“正常化”。但近一個月以來,美俄在軍事上持續“硬碰硬”,角力不斷,美方一再指責俄戰機在波羅的海“屢次逼近”美軍戰斗機和軍艦,令兩國緊張局勢再成焦點。
是誰在挑釁?美俄雙方互指責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道,4月29日,美國國防部再次指責俄羅斯飛機在波羅的海上空進行挑釁性飛行。當時,美軍一架RC-135偵察機在波羅的海國際空域飛行,俄軍一架蘇-27戰斗機飛近攔截對其進行“桶滾式”攔截,雙方最近距離僅7.6米。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該架飛機并未飛入俄羅斯領空,但俄方蘇-27戰機以“不安全”和“不專業”的舉動做出挑戰。發言人強調,這種翻滾飛躍的攔截方式不必要地令美俄關系變得緊張。
而這已是4月以來發生的第3起類似事件。此前美軍“唐納德·庫克”號導彈驅逐艦在波羅的海執行演練任務時,也聲稱遭到俄羅斯戰機的“模擬攻擊”,俄戰機距美軍艦最近時僅9米,雙方一度隨時可能在軍事上擦槍走火。
但莫斯科方面并不認同美方的說法。4月30日,俄國防部回應稱,俄羅斯戰機在波羅的海的攔截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美國偵察機“定期”在關閉應答器的情況下接近俄羅斯邊境,“所有俄羅斯飛機都按照國際空域的規定飛行。”
“此前國際輿論紛紛認為是俄方三度挑釁美方飛機,這其實是按照美方的輿論角度提出來的。”對于美俄此番爭執,外交學院教授高飛評論道。
“波羅的海可以說是俄羅斯在歐洲的出海門戶,因此,俄羅斯的反應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迫不得已。”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受訪時認為,美國將偵察機和艦隊都部署到波羅的海地區進行“強度偵查”,已對俄羅斯的國土安全構成威脅,是俄羅斯難以容忍的“打擦邊球”做法,俄羅斯不得不對美軍行動采取相應措施。
高飛還指出,美俄雙方軍艦軍機的密集接觸也反映一個核心問題,即當前美俄之間的政治角力還在繼續,彼此互不信任,“正是因為美俄之間基本信任的缺失,美國才會把自己的偵察機放到俄羅斯很近的地方。所以這種密集交鋒的現象不是偶然,乃是必然。”
局部在回暖,為何摩擦卻不斷
從美國國務卿克里三度訪俄,到德國外長在G7上提議俄羅斯重返八國集團,美俄關系已開始顯現出一些緩和跡象。美俄兩國近期也在推動敘利亞和談、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上達成某些共識。此前普京在接受德國《圖片報》專訪時還表示,俄羅斯希望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俄羅斯沒有必要追求超級大國地位,況且代價也過于高昂。
既然美俄雙方在外交上都力促融冰回暖,俄羅斯也釋放出愿意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合作的意愿,為何兩國在軍事上依舊頻繁交鋒、緊張不斷?
根本原因有二。第一,俄羅斯有自己的戰略利益訴求,波羅的海也是俄羅斯重要戰略發展空間。“俄羅斯通過一系列行動發出了一個非常強硬而清晰的信號,那就是涉及到俄羅斯本國利益和戰略空間的問題,俄方會堅決維護。”袁征表示,俄方之所以在該海域積極與美方較量,很大程度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第二,美國出于維護其日益衰落的全球主導地位的考量,持續打壓俄羅斯的戰略發展空間,雙方存在嚴重的戰略互疑。“如果美國在對俄羅斯制裁的問題上不做出切實的改變,空談返回G8,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袁征認為,美俄雙方真的要改善關系,美國必須要結束對俄羅斯的制裁和一些對抗性及敵對性的行動。“但從可預見的未來看,美國國內并未就此形成任何共識。”
此外,針對俄新社此前報道的美俄敘利亞問題合作一事,高飛指出,“雙方之所以會走向和解,很大程度上是俄以自己的強硬為自己贏得尊重。”高飛認為,雙方都希望通過展示“拳頭”的力量而不是真正通過政治談判來取得和解。這也是為何雙方在波羅的海地區軍事角力仍舊繼續,摩擦接觸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美國今年的國內政治環境也將阻礙雙邊關系的改善。“今年是美國大選年,要求對俄羅斯采取強硬態度的呼聲還是很高的。奧巴馬政府在最后一年的執政中也很難采取實質性舉措來大幅改善美俄關系。”袁征補充分析道。
“因此,這其實是一種戰術上的較量,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較量。”高飛總結道,由于俄美雙方在類似波羅的海等地區的“貓捉老鼠游戲”還會不斷發生。
合作是大勢,思維方式需轉變
目前輿論普遍認為,美俄雙方斗歸斗,但爆發直接沖突的可能性極低。“俄羅斯和美國在波羅的海密集接觸,關鍵在于雙方你來我往會到何種程度。”袁征認為,“萬一哪天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玩得過火,發生撞擊事件或擦碰,仍會給兩國關系帶來非常緊張的態勢。因此俄美雙方亟須找到有效的管控危機的方式,否則雙方關系不排除有進一步惡化升級的可能。”
冷戰結束后,和平發展是主流。“美俄之間關系的惡化,及‘貓捉老鼠’游戲所帶來的風險,美國應承擔很大的責任。”袁征認為,正是美國出于鞏固霸權的需要,想方設法來強化同盟體系,使得美俄關系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很難得到大幅改善。
對于俄美雙方靠展示拳頭來贏得相互尊重和維持和平的做法,高飛則評價道:“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而美俄現在的做法是很典型的用20世紀的思維來解決21世紀的問題。”
因此,在俄羅斯堅決維護自己戰略發展空間和戰略利益訴求,而美國又持續打壓俄羅斯,并未切實解除對俄羅斯制裁的情況下,俄美之間如何轉變冷戰時期的溝通思維,才是解決僵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