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館長助理姚杰說:“不管是誰,不管從哪兒來的,只要進到我們圖書館,就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據統計,遼寧省圖書館的讀者外地人占47.3%,農民工讀者約占總數的31.2%。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東莞、蘇州、嘉興等地,外來人口占一半或更多。由于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偏低、生存壓力大等,這一群體呈現文化權利意識淡漠、文化消費能力不足、文化生活貧乏等特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國新說,農民工的這些特點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顯得尤為必要。
2011年,文化部聯合財政部推動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目前,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據不完全統計,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后,各地博物館參觀人次持續攀升,2011年比2010年多出近7000萬人次;2011年各級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同比多出5300多萬人次。
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服務效能,“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和國家發改委實施“地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項目”,對中西部設施設備陳舊落后、不具備基本服務條件的地級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進行資金補助,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
文藝創作拼創新,走進生活出精品
投資僅3000萬元卻創下了12.36億元票房,國產影片《泰囧》創造了“奇跡”。但《泰囧》并非唯一,此前國產影片《失戀33天》、《瘋狂的石頭》等已經實現“低成本、高回報”,在大片云集的競爭里殺出一條新路。內容上貼近生活、接地氣,營銷上全媒體、網絡化,一系列創新使國產影片的競爭力大為增強。
中國電影票房從60億元突破百億元直至2012年170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高速增長的市場使國產影片的數量始終保持在500部以上,但顯然“只有創新、只有精品才能生存下來”,這已經成為國內影業的共識。
電影導演翟俊杰說:“十八大報告里有這樣一句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這對我們電影工作者來說,就是由產量的繁榮向質量的高度發起沖擊。”
記者從國家廣電總局了解到,為推動影視劇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今年將繼續把加強創作作為工作著力點,重點推出優秀劇本獎勵基金、影視劇創作人員培訓“百人計劃”、優秀作品推薦播映等新舉措、新辦法。
在聯系采訪中國音協副主席徐沛東時,他正在趕往淮安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在他看來這既是文化為民服務,也是藝術工作者收集素材、接地氣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音協每年都要組織會員下基層采風。“不要認為有網絡了,有錄音設備了,傳統的采風就失去意義了。”徐沛東說,“我們組織幾次活動以后,這些創作者感受很深。有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實地采風與你在電視上、報刊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從別的渠道所選的創作素材,讓人感覺不踏實。所以貼近老百姓,就必須深入老百姓,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創作原則。”
徐沛東快人快語:“現在我國每年創作大概30多萬首歌曲,但老百姓認可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東西將被歷史淘汰。如今這么好的發展環境,沒有一些留得下的作品,我覺得對不起這個時代。所以,精品意識對我們文藝家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已經成名的這些大家,也不能怕失敗,必須創新,必須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
國家對文化創新的重視也有了具體體現。記者從文化部獲悉,為鼓勵創作,文化部會同財政部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家個人和文藝團體皆可申請。2012年該基金已落實2億元,今年安排了3億元,“十二五”期間總規模將達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