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擬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的消息引起熱議,反對之聲不絕于耳。
這已引起了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重視。8月6日,昆明市政府副秘書長和麗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昆明市將深入研究“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的征收辦法,包括征收方式、標準、對象、范圍等,將嚴格按照程序召開聽證會,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由市政府按照程序報批。
“在今后的滇池保護治理工作中,將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促進滇池保護和治理。”和麗川說。
今年6月15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向云南省政府匯報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時,提出了一個建議:“對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6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
“開征鎮池生態資源補償費”被寫入《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草案)》,草案要求“昆明市政府按規定程序履行報批手續”,但沒有規定具體征收標準和征收人群。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7月27日云南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三十二次會議上審議的《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草案)》中, 關于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是這樣表述的:“昆明市人民政府設立滇池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滇池的保護和扶持流域范圍內群眾的生產生活。資金來源: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在滇池取水繳納的水資源費、漁業資源增值保護費、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貸款、捐款、贈款和其他資金。”
“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只是滇池保護措施中的一項,為什么這項措施引起這么多爭議?
“與我國多數環境公益事業的情形相類似,過去10多年,滇池治理信息的公開十分有限,來自政府部門的權威信息較少,公眾不知道政府治理滇池的思路,也不知道投入治理的巨資是如何分配的、成效如何。”云南一位環保界人士說:“在環境治理中,忽略信息公開,自上而下要求公眾保護環境的思維方式,容易帶來‘政府治污,民眾埋單;環保感冒,百姓吃藥’的社會情緒。”
滇池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污染一直是云南人刻骨銘心的痛,也是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持續不斷攻堅的重點。滇池治理已歷經幾個五年計劃,“九五”期間完成投資25.3億元;“十五”期間完成投資31.7億元;“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183.3億元。
隨著治理的進展,點源污染負荷增長勢頭已經扭轉,滇池流域工業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入湖化學需氧量、總磷點源負荷出現下降趨勢,入湖總氮點源負荷保持平穩,長期的增長趨勢受到遏制,河流水庫水質呈現好轉跡象,草海水體黑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沿湖濕地景觀良好,草海的砷及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型水生植物明顯恢復。
2011年,國家重點流域規劃考核組在對滇池“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作綜合評測時,給滇池治理打出了70.1分,比2009年考核評分提高了10分,首次進入較好行列。
但是,專家們同時警告,截至目前,滇池仍然是我國污染最嚴重、治理難度最大的湖泊之一。滇池水體嚴重富營養化、生態系統被破壞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由于人口增加,人均水資源量從上世紀50年代的1000立方米,降到目前的不足300立方米。近年來滇池流域工業發展較快,擠占了部分水資源量。由于大量的水資源被生活和生產擠占,入湖清水急劇減少,水體對污染物的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污水收集率低,雨污分流不完善。目前城鎮生活污水截污率約為60%,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偏低;再生水利用削減污染負荷能力受限,工業及沖廁用水利用不足,大部分再生水主要進入雨水循環系統,并最終進入入湖河道和滇池;農業及城市建成區非點源治理的總體效果不理想。
專家們認為,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滇池還將面臨更大壓力。昆明市將成為高度城市化和集約發展的地區,以工業園區為中心,滇池流域工業將得到快速發展。根據《昆明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十二五”期間,滇池流域2015年常住人口將達到385.6萬人。滇池流域城鎮化水平提高,非農業人口比例將大幅增長,流域人口壓力問題將更加突出。據初步推算,2015年滇池流域污水排放量、化學需氧、氨氮、總氮、總磷產生量等都將比2008年增加約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