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范在講演(2012年7月10日攝)。
新華社發
提起入選“萬人計劃”首批杰出人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沉甸甸的責任”。
今年是劉忠范回國的第二十個年頭,從“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的首批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的首批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的首批受聘者,到這次“萬人計劃”首批入選者。20年里,劉忠范趕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批”。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1993年,在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劉忠范決定回國,彼時的中國尚處在科技騰飛的前夜,科研條件相對落后,“出去”的多,“回來”的少。他卻認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在國外做的只是研究,回到國內才是真正做事業。”
帶著導師送的60余箱實驗儀器,劉忠范回到北大,在兩間空房子里從零開始,既沒經費,也沒人員,就去工地、工廠找來沙子和鋸末,動手搭起了防震臺。每天第一個來實驗室,晚上最后一個離開,有時候工作到深夜,樓門已經關閉,只能翻大門回家。
早在日本的時候,劉忠范就接觸了納米研究。1997年中國最早的納米科技中心在北大成立,劉忠范從此與納米結下不解之緣。那時候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納米是什么,甚至有人打電話問他納米貴不貴、產量有多高。今天,納米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詞匯,層出不窮的商品打上“納米材料制造”標簽。
在納米這個只能用顯微鏡看到的微觀世界里,劉忠范發現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從1997年開始做碳納米管,到如今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在內的低維碳材料,劉忠范課題組10多年來不懈探索,終于在生長方法和能帶工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自然》雜志子刊等國際一流刊物上連續發表文章,奠定了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十幾年的銳意進取,劉忠范帶領他的團隊走向世界,登上低維碳材料研究的制高點,同時也推動著我國納米科技研究走向世界。但劉忠范仍然清晰地看到中國納米科技還要解決“原創性”和“產業化”兩大問題,從而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的飛躍。
“師生就是研究伙伴關系”
上世紀90年代回到國內,劉忠范實現了兒時理想,成為老師開始培養自己的學生。20年來他始終認為,老師和學生就是研究伙伴的關系,而不是“老板”和“打工仔”。他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品質是誠實和堅持,誠實面對別人,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科學,找到自己所鐘愛的興趣并不懈地堅持下去。
劉忠范多次強調“熱愛”,是因為他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樂趣,把學生培養成有獨立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他的學生,大部分都在從事科研工作。劉忠范被稱為“拼命三郎”。他坦言并不喜歡這個稱謂,因為科學研究是有階段性的工作,有時需要一鼓作氣把實驗做完;科研又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勞動,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工作的時候就認真工作。為此他帶著自己的團隊組織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大家在球場上廝殺,在郊外春游,在舞臺上表演節目,當回到實驗室時,每個人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在國外時,北大化學系教授蔡生民多次動員劉忠范回到祖國;劉忠范回國后,又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劉忠范曾經被蔡教授的愛才如命所打動,如今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回國。劉忠范鼓勵自己的學生出國,而出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回到國內,充分發揮所學,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
“人才決定潛力,機制決定效率,文化決定高度。”這是劉忠范的人才觀,也是他作為一個教師和學術帶頭人所信奉和實踐的準則。
當選院士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劉忠范說自己是“各種人才計劃的直接受益者”,也感慨自己運氣好。他把運氣好歸結為一種“選擇和判斷的能力”。當面臨選擇時,選對了就是運氣好。劉忠范認為自己的幸運在于一直做著喜歡的事情,從沒有想過要獲取什么,但執著和單純的努力卻幫助他得到命運的垂青。
2009年,劉忠范被評為“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1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并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他心里,學者應該專注于學問;院士是一個崇高的稱號,選上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應是追求的功利目標。他希望自己還是最初的那個“自己”,做好學問,在推動學術發展的同時把年輕一代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