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認為,將中國謀求民族復興視為擴張是錯誤的。“我們提出民族復興的理念是基于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李君如說:“當我們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的時候,有人會追問:你們要復興到哪里去?復興到成吉思汗時代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朝,還是復興到1840年前的大清朝?”如果這樣的提問不是惡意的,就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中國的善意,無論如何真誠,都不足以打消某些外國人士的疑慮,更別說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人。他們擔心的是,中國這個“溫柔的巨人” 說不準什么時候會變心。減輕這種疑慮的一個方法是,中國要向世界表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純粹是為了本國利益,絕不追求霸權。中國可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首要關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招惹國際麻煩只會讓中國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分心。
5. 對立視角
“對立視角的中國夢”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關注中國夢不同側面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通常,這是每個社會都需要不斷思考的“平衡”。在美國,這種“平衡”被表述為“手槍與黃油之爭”,即如何配置國家資源,既實現軍事強大又促進社會進步。然而,中國面臨的“首要平衡”不是軍事資源與社會資源之爭,而是經濟發(fā)展與解決發(fā)展引發(fā)的衍生問題之爭。經濟發(fā)展是建設國家、緩解社會失衡的必然之道,但同時又不斷造成污染與社會失衡等問題。
以下是中國夢蘊含的幾種本質矛盾:
1. 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破壞。
2. 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失衡:要平衡城鄉(xiāng)之間、沿海與內陸之間的投入(通常,投資發(fā)達地區(qū)效率更高,但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失衡。)
3. 國家與個人:要平衡國家項目(例如基礎科研、太空計劃、國防需求等)與人民的當下之需(比如醫(yī)療)之間的投入。
4. 國家與世界:要平衡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和海洋糾紛;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不破壞全球利益。
5. 長遠與短期:要平衡長遠項目(例如南水北調工程)與短期需求(例如對貧困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補貼)之間的投入。
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矛盾。但是時刻注意并直面這些矛盾可以使中國夢從總攬全局的角度出發(fā),并成為推動實踐的指導原則。需要注意的是,我的目的并非解決這些具體矛盾,而是提出認識中國夢的多種思維方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與中國夢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描繪了一幅變革性的藍圖,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道路。習近平就三中全會《決定》向全會做說明時說:“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他還強調:“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這一代中國人民聽到的改革最強音,也是中央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的公開承諾。
一系列改革計劃令人振奮,每一項改革本身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允許私有資本進入新的領域;國企改革;促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推進市場定價機制(油、汽、水、電、通信服務等定價交給市場);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上海自貿區(qū);財政體制改革(包括減少土地出售收益);地方政府改革;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農村土地改革(保護農民權利);保障農民工權利;加強民主協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司法體制改革(標準化,減少地方干預);加強反腐機制;加強環(huán)境保護;放開單獨二胎;取消勞教制度等,在此不一一列舉。雖然推行改革是一項復雜工程,而且要花費數年,但對一個大國而言,這是了不起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