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吃飽了,還想富起來。要從根本上貫徹中央把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精神,還必須在解放思想上做文章、找路子。
一天晚上,習近平同志來到程寶懷的辦公室,說:“老程,你看報紙沒有?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農業‘大包干’,效果不錯。河北省還沒有啟動,咱們縣能不能先行一步,選個經濟落后的公社,先搞個試點,然后在全縣推廣。”程寶懷聽后,十分高興,說:“我早有此意,曾經和馮書記交換過意見。可是馮書記說,現在還不能搞,等等中央文件再說,等省里有了新精神再考慮,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冒尖犯錯誤。”聽了程寶懷的話,習近平同志說:“我認為‘大包干’是件好事,是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的好方法。‘大包干’分配簡單,農民容易接受。這樣吧,你和玉蘭同志談談,我去找馮書記通通氣。”在他的推動下,縣委和縣政府經過認真討論、反復研究,確立了“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決定在經濟落后、生產條件差、農民生活水平低、離縣城較遠的里雙店公社搞“大包干”試點。
工作剛開始,不少干部群眾有疑慮,怕犯方向錯誤、路線錯誤,甚至有人還編了順口溜:“先分房、后分地,一步一步往后退,最后退到舊社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里雙店實行“大包干”后,當年農業產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這不僅震動了全縣,還引來了絡繹不絕的省內外參觀者,讓地處“北疆沙土園”的里雙店一下子熱鬧起來。
活生生的事實,解除了全縣干部群眾的各種顧慮,吹響了正定發展經濟的號角。
1983年1月,正定下發了包干到戶責任制辦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戶,承包后5年或更長時間不變。在經營管理上,堅持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廣,在河北省開創了先河。正定經濟騰飛的基礎由此奠定。
思想解放了,觀念轉變了,還要把干部群眾煥發出來的工作熱情轉化為發展生產的實際效果。習近平同志本著對正定人民負責、對正定事業負責的精神,摒棄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的觀念,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科學謀劃著正定的未來。
——正定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發展商品經濟的厚實積淀;緊靠石家莊市區,有發展經濟的區位優勢;有107國道和京廣線、石德線鐵路大動脈穿境而過,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交通;糧食產量高,有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習近平同志鼓勵大家解放思想,擺脫束縛,放開手腳,大膽探索。他和縣委班子成員分頭帶領干部走出去,到南方改革開放先行地區取經,赴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的浙江、江蘇、天津考察學習。
——習近平同志和縣委班子一道,開展了發展思路的大討論,集思廣益,統一思想,確立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打入石市、擠進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半城郊型經濟”。
習近平同志說,“城市需要什么,我們就種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們就加工什么。”他提出,要把全縣思想統一到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特色種植上來。隨后,正定提出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的方針,出臺了《關于把工作重點迅速腳踏實地轉移到農、工、多(多種經營)上來的決定》。當年,全縣多種經營收入達4300萬元,人均100元,社員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
——習近平同志提出,正定的農業發展必須處理好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關系,適當壓縮糧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種植經濟作物,大力發展棉花、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市場需要的經濟作物。1983年,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
正定有計劃地開發商品菜基地,積極試驗和應用塑料大棚、地膜覆蓋、樓田菜圃等新技術,使農業種植向多層次、全方位延伸;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家禽養殖業,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發展食用菌,習近平同志親自給南京匯寧縣化肥廠廠長寫求援信,并派人從該廠拉回種植蘑菇的重要原料——尾沙,使蘑菇從此在正定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