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要使廣大干部認識到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可以指導商品生產、引導農民致富。他提出,縣直各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與全國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重點廠家、學者名流建立聯系,實現智力延伸,開發縣城經濟。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和爭取市場,主攻城市,沖向全國。全縣25個公社在年內都要和全國29個省市區建立供銷關系。要抓住發達地區的外貿加工,搞好對發達地區的產品輸出。有條件的要力爭打入港澳和國際市場。要千方百計使正定縣商品流通渠道處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常流不枯、常注不溢的良好狀態。
1983年,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趙村群眾交談。
四、挖掘歷史文化,實施旅游興縣
正定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稱“常山”,漢初更名為“真定”(真正平定之意),清朝時又因避雍正皇帝胤禎名諱更名為“正定”。自北齊始,它一直是府、郡、州所在地,歷經1450多年;遼、金時期,曾兩次在此建都。正定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跡,更有“三山不見”、“九水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的美譽。習近平同志被正定豐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他熟讀縣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跡,細品文化。
土生土長的作家賈大山熟知正定歷史文化,對正定現存的古建及文物情況知之甚多,人稱“正定通”。習近平同志拜他為師,利用閑暇時間,常去他家拜訪長談。后來,在習近平同志的推薦下,正定縣打破黨外人士不任正職的“規矩”,任命賈大山為文化局局長。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要求整改。一次,他在隆興寺院西側,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名碑“本命長生祝延碑”上沾滿泥土,缺乏保護,當即找到主管領導,并提出嚴肅批評。習近平同志說:“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
如何挖掘潛力,使正定經濟發展的根須從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汲取更多營養,是習近平同志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意識到,正定古建集中,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在今后發展中要弘揚正定歷史文化、凸現古城特色,要讓古建從沉睡中復蘇,重放光彩。他提出了旅游興縣、帶動“三產”、服務省會,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莊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
習近平同志多次找到河北省委,詳細匯報正定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思路,得到了理解與支持,省直有關部門隨后向正定撥出古建修繕專用款172萬元。
利用這筆錢,正定對隆興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壇、彌陀殿等進行了修繕和彩繪,建了停車場,將這座千年古剎修成了一個旅游景區。這在當時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從此,來省會出差辦事的,路過石家莊的,都紛紛慕名前來游覽,正定旅游業逐漸發展起來。1984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數大幅增加到40萬人;1985年,游客突破50萬。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同志敏銳地看到了商機。習近平同志認為,如果能將“榮國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隨著《紅樓夢》的熱播,正定旅游業必將如虎添翼。習近平同志馬上派人與中央電視臺聯系,很快達成協議,由正定縣無償提供場地,中央電視臺投資搭建。
縣委和縣政府成立了籌建“榮國府”的專門機構。這時,《紅樓夢》劇組內部發生了一些問題,需要追加投資,修建“榮國府”一事有告吹的危險。習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給北京一位朋友寫信,請他出面協調。這位朋友很幫忙,協調中央電視臺同意一次性投資38萬元,問題得到部分解決。為爭取更多資金,習近平同志還利用時任石家莊市委書記賈然來正定作報告的機會,向他匯報修建“榮國府”遇到的困難。習近平同志說,正定縣歸石家莊市(當時地市分設,正定歸石家莊地區)管是早晚的事,修建“榮國府”對石家莊也有好處,現在資金不夠,請賈書記支援20萬元。賈然欣然同意。后來,習近平同志又與石家莊市紅星機械廠聯系,爭取到40萬元。這些資金都作為股份,投入到“榮國府”修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