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正定很多農村幾乎沒有什么文化生活,一些領導對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不夠重視。習近平同志對此十分關心。他說,要把文化建設作為陶冶情操的重要載體,采取有效措施,豐富文化生活。
在他的推動下,正定文化建設穩步推進。普遍建立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并做到“四有”:有專職干部、有活動場所、有活動經費、有活動項目。凡有集鎮的地方都建立文化中心,并逐步建設“兩室”(圖書室、文藝室)、“兩場”(影劇場、體育場)、“兩隊”(文藝演出隊、體育隊)。恢復和建立俱樂部、青年民兵之家。利用秋冬農閑季節,舉辦農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到1984年底,正定建立了13個公社文化站,1個集鎮文化中心,103個民兵之家,45個村俱樂部和54個科技小組。
1984年5月,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到正定縣武警中隊調研,就加強領導,關心生活,把縣中隊建成一支新型的人民武裝力量提出要求,并現場解決中隊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六、加強黨的建設,強化組織保障
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加強黨的建設。他指出,要擺正黨的建設和“四化”建設的關系。忽視黨的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會給黨的事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少數黨員、干部存在違法亂紀、貪污腐敗、作風渙散等問題,非下大力氣抓好不可。
習近平同志要求組織部門摸清全縣黨組織和黨員的基本狀況,正確分析不同時期入黨的黨員的思想特點和主要問題,特別是摸清領導班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要求各級黨組織認真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根據習近平同志的意見,正定開展了針對黨員的“三個教育”:一是新時期建黨綱領的教育,二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三是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教育。
習近平同志還十分注重思想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開展了“五好家庭”、“新長征突擊手”、模范黨員、“學雷鋒、樹新風”評比活動。他堅持發動群眾,常抓不懈,一大批“學雷鋒小組”、“青年服務隊”、“小紅花宣傳隊”活躍在正定大地。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領導班子建設,要求切實解決好領導班子的四個問題:一是解決好政治路線、政治立場問題;二是解決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三是解決好黨的組織生活不健全、不正常問題,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四是解決好班子渙散、軟弱問題,要敢于堅持原則,敢于抵制、糾正不良傾向和歪風邪氣。
1983年12月,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正定縣委出臺了《關于改進領導作風的六項規定》,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總攬全局,抓大事,謀大勢;反對官僚作風,注重工作實效;搞好班子團結,維護班子統一;堅持以身作則,不搞不正之風;努力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平;樹立雄心壯志,為“四化”創優爭先。
習近平同志對基層領導班子建設一抓到底。正定村級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截至1983年底,220名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42.7歲,許多人是“糧棉干部”,不具備帶領群眾迅速致富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如果村領導思想和工作跟不上形勢,發展商品生產就很難落到實處。198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縣委會議上指出,大隊領導班子,要有黨性、有魄力,不能守舊,要勇于創新。開創農村商品生產新局面,必須大刀闊斧調整農村基層領導班子。選拔農村領導班子要改變過去“老中選青”的做法,實行“青中選優”,把黨性強不強、能不能帶領群眾致富,作為選拔的重要條件。
隨后,正定開始大規模調整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班子。調整后,班子平均年齡降到33.1歲,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占到了86.5%,有經濟頭腦、懂商品生產的干部占到41.3%,干部結構趨于合理。新干部上任后,勇于改革,努力開拓,在發展商品生產的大道上邁出了新的步伐,農村工作出現了新的氣象。群眾高興地說:“新班子有本事、有勁頭,農民盡快致富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