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本身,單有愛心遠不夠
每年的暑期支教時間大多在半個月左右,時間短,常常是與孩子們剛剛熟悉就不得不離開。
洛陽師范學院的揣平在2011年暑假參加了支教活動,當時她負責二年級學生的暑假作業輔導。揣平說有些小孩特別調皮、難管,耐心勸說不行,訓斥又怕傷害了他們,這讓這些沒有管孩子經驗的“大學生老師”感到有些頭疼,情況最差時,45分鐘的課堂時間,她需要用20分鐘來維持秩序。這樣的情況過了一周左右才有所改善。
河南某大學團委一位多年負責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老師認為,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好,光有滿腔熱忱是不夠的,支教者本身存在的問題才是對志愿者最大的挑戰。“在支教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志愿者都會經歷一個從興奮激動,到分析思考,再到懷疑自責的過程。”這位老師說,“當瓶頸期來臨,現實的苦悶,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都讓他們在義務支教的路上搖擺不定。”
河南大學的牛彥平同學坦言,當自己站上講臺時會發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適用的絕不僅僅是藝術的舞臺,面對真正的課堂與教學,毫無經驗的他們很容易受挫。
牛彥平告訴記者,自己就曾無數次想過退出支教組,因為她覺得,就目前自身能力和知識來看,教給不了孩子們有用的東西。而且,許多前去支教的同行者,都表示曾經在孩子們求知的眼神里無地自容。
參與支教活動的時間一般為一年,每當有新同學新成員加入,老一屆的學生就要讓出支教的機會,這讓這些老成員無法將自己積累下來的經驗更好地運用到支教活動中去。銜接的裂隙,使支教活動出現某種意義上的斷層。而人員的流動,又會讓孩子們難以敞開心扉,接受他人。
盡管困難重重,但各地各校的支教活動依然薪火相傳,無數的大學生志愿者依然在行動著。蘆云說,支教中他們自身也在學習著,成長著,收獲著,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向陽花開,充滿希望和愛,自己會將這份工作當做事業做下去。
鄭州大學的志愿者魏亞楠今年在青海省民和縣西溝鄉中心小學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支教,負責美術教學工作。她說,在中午常常能收到樸實的孩子送的自己采摘的野草莓。孩子們對愛的表達永遠是樸素的,但這種樸素的表達常常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讓他們有力量繼續做下去。
鞠明興也坦言,半個多月的支教之旅,其實并不能給被支教小學以太大的改變。半個月的時間隊員們能做的也確實有限。但他們并不奢求太多,只要有一點點的改善,他們的跋涉、他們的堅持便是值得的。本報記者潘志賢 實習生 姚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