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的人認為建設浪費是因為公共財政開支被權力左右
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留言說,城市建設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但現在不少城市每屆領導都有自己的一套城市建設方案,完全放棄了前一屆領導的做法,這樣最容易造成浪費。還有一些領導為了政績,總喜歡“標新立異”,這些都導致城市建設沒有長久的規劃,對歷史建筑也沒有持續保護的意識。
調查中,77.6%的人認為造成城市建設浪費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領導以“政績”為導向。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盧濟威,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一項建設工程,要先從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綜合地論證它的價值,經過專家、公眾的參與,才能作出“可行”的決策。只是,我國現在很少有“不可行”的項目,領導的意志往往在論證之前就建立了,很多論證就順著領導的意思來了。
調查顯示,74.1%的人認為造成城市建設浪費的原因是,公共財政開支被權力左右;52.6%的人認為原因是一些城市公共財政預算不透明;68.1%的人認為原因是城市盲目規劃,缺乏科學性。
浙江省金華市某私企老板龔榮俊認為,缺乏問責使得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如果花錢,政府不心疼老百姓心疼,政府管得不到位老百姓又插不上手,浪費行為怎么可能被叫停?不少地方政府是受了利益驅動,因為大型工程的建設會抬升地價,平時小規模的拆建也會產生收入,重建設輕監管在所難免。”
調查顯示,75.3%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現象缺乏事后問責機制;59.9%的人認為一些領導忽視民意,缺乏服務意識;57.5%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是受商業利益驅動;52.9%的人認為原因是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88.3%的人建議建立問責機制追究浪費行為
人們對政府用好公共財政有什么建議?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建立問責機制,追究浪費行為(88.3%);引入并擴大民意對干部的考核權(69.9%);進一步完善預算審批和公開機制(65.1%)。接下來還有:重大建設項目交人大審議或通過公眾聽證(64.3%);改變以GDP為主導的政績考核體系(62.3%);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47.8%)等。
柳先生覺得,公共財政要還政于民,“把每筆錢都公示出來,讓老百姓都能看明白,最好引入聽證制度,讓老百姓能真正參與到管理監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