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堅持以人為本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個個重大決策,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力量的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觀走向深入的歷史足跡。
實踐永無止境,認識不斷深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這一耳熟能詳的詞匯,其內涵發生著深刻變化——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重視“總量”到強調“人均”……表述方式變化的背后,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堅定意志,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鏗鏘步伐。
變革帶來發展,決策催生繁榮。
10年間,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經濟年均增長10.7%,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同期的3.9%;
——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績斐然;
——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業欣欣向榮;
——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
一場深刻的變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斷推進。
10年間,經濟社會發展和身邊變化,人們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鐵開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運行時間縮至3小時50分鐘,比以往減少5小時42分鐘。京津、武廣、京滬……從無到有,不斷延伸的高鐵線不僅壓縮了時空,方便了群眾,更為沿線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產業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產業在規模上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遍及全球,“中國創造”熠熠生輝;從產品出口到企業并購、對外投資,一批批企業走出國門,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漲船高:從城市到鄉村,汽車進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不斷提高,冰箱、電腦等耐用消費品擁有率成倍增加;
——越來越多的城鄉面貌悄然改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區、一個個村寨更加美麗,城鎮化率從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統籌發展,全面推進——10年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經濟5個“輪子”一起轉,社會主義中國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農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臺、網上公示法律法規廣泛征求意見、持續推進“三公”經費公開……10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層民主制度更加鞏固。
場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遍布鄉村、出版集團紛紛上市……10年間,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
從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到擴大公共服務,從完善社會管理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0年間,我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從植樹造林到防治荒漠化,從提倡循環經濟到厲行資源節約……10年間,生態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生態建設的成績單同樣引人關注。
國防的鞏固,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10年來,一系列富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強軍治軍方略,推進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1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譜寫出新篇章,兩岸關系展現出和平發展的良好態勢。
這是歷史性的進步,這是歷史性的跨越——
以時間來丈量,10年只是滄海一粟;
以事件來刻錄,10年則可能成為永恒。
從三峽工程竣工到青藏鐵路通車,10年里,幾代國人的愿望得以實現;
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10年里,華夏兒女實現了百年夢想;
從“神舟”飛天到“蛟龍”探海,10年里,中華民族千年夢圓。
“中國為什么能?”一個巨大的問號,引發人們不斷探究、不斷思考。
有人說,這是30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雄厚物質力量使然;
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力量的集中迸發;
有人說,這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一個政黨與時俱進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