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年來,一個宗旨更加突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黨、政府、全社會都會關愛和幫助你們。”2004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佑安醫院。胡錦濤總書記微笑著把手伸向受病魔困擾的艾滋病患者,胸前的紅絲帶在冬日里閃動春的希望。
歷史的長河百轉千回,細小浪花折射溫暖光亮。
10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每年看望艾滋病患者,還邀請患兒和致孤兒童做客中南海。
“四免一關懷”,中央防治經費從每年1億增加到22億,制定艾滋病防治條例……
一部10年艾滋病防治史,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理念的與時俱進。
適應時代新要求,滿足人民新期待。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指導思想的變化,帶來政績觀的變化——
2011年8月,南京首次在全市郊縣鎮街考核中取消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居民就業和收入成為主要考核內容。
政績考核指標的調整,是執政黨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體現——讓勞動者體面勞動,成為上下一致的共識;“幸福廣東”“幸福安徽”“幸福山東”……越來越多的省區市,將提高民生福祉作為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
民生艱難處,為政發力時。
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辦好教育、醫療改革、保障住房、增加收入……10年里,中國共產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績單。
——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數超過13億,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過千萬;
——從免費義務教育在全國鋪開到撥款160億為農村學生提供“營養餐”,從校舍維修改造到《校車安全管理條例》通過,教育公平邁出新步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大興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范圍從低收入困難群眾向中等收入群眾、進城務工人員延伸……
——出臺多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基本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積極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各地普遍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對困難群眾發放生活補貼,3次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依靠誰?為了誰?發展的成果由誰享?答案,寫在一項項政策措施里,蘊含在民生的點滴變化中。
10年來,一筆筆真金白銀的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前所未有。數字顯示,2003年至2011年,全國財政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計達16.47萬億元。
10年來,從新農合補助標準到種糧農民補貼,從企業養老金標準到農民工子女上學,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一步步提高,社會公平正義的陽光灑遍城鄉大地。
10年來,從基本藥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促進就業規劃出臺,再到義務教育法修訂,政策法規體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華夏兒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夙愿,變成一幕幕生動而真切的生活場景。
人民怎能忘記,從洪澇災區到地震災區,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從圣地延安到巍巍井岡……每逢元旦、春節,胡錦濤總書記頂風冒雪,進民居,看糧袋,和鄉親們一起剪窗花、包餃子、拉家常。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實實辦幾件實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總書記反復強調。
心系人民,情牽百姓。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
人民不會忘懷,從殘疾人到農民工,從留守兒童到被拐婦女,一個個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的規劃陸續出臺,一項項舉措相繼落實……
在城市——連續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全國范圍內解決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參加醫保、老工傷待遇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多部門聯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
在農村——2006年元旦,農業稅條例廢止,終結了在中國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2009年,中國農村養老新政在長久期許中起步。
“農民也有養老金,好比送咱養老兒!”領到第一筆養老金時,74歲的山西老羊倌王立柱刻滿皺紋的臉上露出燦爛笑容。
發放各種補貼,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連續9年發布“一號文件”,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
娃娃上學不繳費,老漢種地不繳稅,月月領錢喜滋味。老百姓說,我們趕上了好光景。
1196元,1500元,2300元……10年間,中國貧困標準不斷刷新。
《南華早報》評論:貧困標準每一次提升,意味著更多“窮人”產生。中國寧愿“丟面子”的做法背后,是以民生為重,讓更多普通人分享發展成果。
人的全面發展,絕不僅僅是吃飽穿暖。
從“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憲,到“同票同權”“同命同價”——人民權利得到法律的進一步保障;
從5億多國民在網絡自由沖浪,到“開門立法”“專題詢問”——公民表達訴求的渠道更加暢通;
從社會服務與管理不斷創新,到“村民自治”“基層民主”——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迸發……
神州大地,大寫的“人”字高高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