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每到午后,福鼎市白琳鎮旺興頭村的蟶田便迎來一天最熱鬧的時段:村民踏著潮汐下田采收,忙碌的身影在夕陽柔光中定格成一幅生動的豐收圖景。 “我一般中午12點下田,傍晚5點左右收工,一趟能賺150元。”村民吳謀云指了指身旁籮筐中的收獲,臉上溢滿著笑容。據了解,蟶子采收工作將持續到8月底。 旺興頭村毗鄰八尺門海域,海水含鹽量適合海蟶、蚶、螃蟹等生長。瞄準這一天然優勢,村委與村民合力發展特色養殖業。“我們通過集中對外出租的方式,盤活資產、帶動就業、促進增收。”旺興頭村黨支部書記張昌后說,旺興頭村共有4片蝦塘,總占地面積660多畝。去年,村里僅蝦塘出租一項,村集體經濟增收近百萬元,同時,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海有海“經”,山有山“歌”。對于依山傍海的白琳鎮而言,共富之路靠海也靠山。 盛夏時節,白琳鎮翠郊村的葡萄大棚里碩果盈枝、清香撲鼻。果農蘇承和夫婦忙著采收葡萄。葡萄分裝后,夫妻二人又來到隔壁火龍果種植大棚,投入火龍果采收中。“我們從7月中旬開始采摘,現摘現賣,大部分是熟客下單,基本不愁銷路。”蘇承和說。 前些年,蘇承和看中翠郊村山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優勢,流轉50畝土地,種植葡萄、火龍果、紅美人等特色水果。“根據不同地塊的土壤特性劃分種植區域,種上合適的水果。”蘇承和說,經過多年精心打理,如今,這片果園藏著他的“致富密碼”——從初夏到秋冬實現鮮果錯峰上市,日子也過得愈發紅火。 蘇承和的“水果園”激發了翠郊村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的“靈感”。該村立足特色、發揮優勢,進一步探索“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整合土地、技術等資源,將傳統種養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農旅體驗等項目,為村集體、村民拓寬增收渠道。 村村有特色,全鎮有看點。隨著各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白琳鎮持續發揮山海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沿海片、山區片、集鎮片不同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加強科學謀劃,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動能。今年,該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至100萬元的村莊有望達6個、突破百萬元收入的村莊有望達4個。 “我們將繼續聚焦‘百千’行動,落實新時代‘堡壘工程’,優化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做優做精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白琳鎮黨委書記陳德良說。 下階段,白琳鎮將繼續發展好大黃魚、海蟶、南美對蝦等養殖業,深耕“海上良田”;擴大翠郊臍橙、白琳南山柿、牛埕下黃金貢柚、高山毛竹等種植面積,探索林下中藥材經濟發展模式,倡導推廣“玉米-山羊-羊糞肥茶”種養綠色循環模式,做大特色產業規模,走好具有特色的富民興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