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磻溪鎮各個村落很是熱鬧:在田野、茶山與溪流間,一批批研學團隊慕名而至,開啟一場場觸摸自然、感悟鄉村的實踐之旅。
“從2022年開始,我們依托‘大赤溪’片區黨建聯建,打造研學示范線。以赤溪村為核心,整合周邊村的不同特色資源,串點連線,全面撬動片區研學產業發展。”磻溪鎮人大主席、“大赤溪”片區黨建聯建負責人曹勝弟介紹,截至目前,片區共承接研學團隊約14萬人次,累計接待游客突破84萬人次,推動村民增收350多萬元。
磻溪鎮研學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大赤溪”片區黨建聯建的統籌規劃與資源整合。據悉,“大赤溪”片區黨建聯建以赤溪村為“中心村”,聯動杜家、蔣陽、吳陽、大洋4個周邊村落,形成覆蓋約8000名常住人口、7個基層黨支部、201名黨員的發展共同體。有了“紅色引擎”,片區充分挖掘轄區內傳統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營、人才聯育、治理聯抓、文化聯興等方式,實現資源互通、業態互補、效益疊加。
俯瞰“大赤溪”整片區域,1.2萬畝生態茶園層層疊疊,如碧色綢緞般鋪滿群山溝壑,與山間的鳥鳴、溪流聲交織在一起,成了茶山最動聽的“豐收序曲”。
為將茶山“綠意”轉化為增收“紅利”,片區成立白茶產業聯盟,并借助“幸福赤溪”“赤溪之光”IP品牌效應,在聯建中心村赤溪村設立農特產品展銷中心,深化白茶產業“一產接二連三”,推動白茶產業從種植向加工、銷售延伸,2024年實現白茶收入8283萬元,占片區產業收入40%。同時,依托優異的生態稟賦,赤溪村投資300萬元實施食用菌種植項目,4個聯建村每村投資30萬元,預計帶動4個聯建村每村年增收3萬元;蔣陽攜手吳陽、大洋、杜家等3個聯建村共同籌資43萬元,建成26個陸基圓形養殖池,每年可為村財帶來4.3萬元保底收入;赤溪村則結合畬族音樂、繪畫、手工藝等業態,打造“哈哥”“哈妹”畬族人物IP以及一系列衍生產品,形成“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聚焦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需求,片區安排弱村后備人才到強村跟班學習,以老帶新傳授“治村經”,提升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并組織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片區鄉土人才聯合服務隊等深入田間地頭、廊橋院落開展跨村服務,深入挖掘熟悉村情、專業技能成熟的退役軍人、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等10余人,納入人才信息庫并進行動態管理,盤活鄉土人才“存量”,凝聚發展共識。
在做好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磻溪鎮進一步創新推行“日巡日報”“共商共治”等工作機制,常態化收集基礎設施維護、環境整治、產業配套等民生問題,將群眾呼聲嵌入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鏈條之中,做到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
當前,磻溪鎮“五村五聯”的抱團發展機制正持續增進民生福祉、釋放民生紅利:全長10.3公里的吳赤路改造提升項目,串聯吳陽、赤溪、杜家等村,實現村域道路暢通;圍繞“就學遠”“就醫難”問題,新建實驗小學赤溪校區和磻溪衛生院赤溪分院,推動聯建村群眾到赤溪村就學就醫,共享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打造“創客交流室”“青少年科學活動室”“畬歌傳習所”等片區文化陣地,建立“片區文化服務圈”,縮小片區各村文化服務差距,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