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赤溪村 劉超超 攝 赤溪村民穿上畬衣歡唱幸福生活 秋收時節,走進“中國扶貧第一村”——磻溪鎮赤溪村,漫山茶園滿披翠華,村民們穿梭其間采摘白露茶,偶爾揚起的山歌順著茶壟流淌,映照著蒸蒸日上的好生活。 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指出,30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赤溪畬族村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近日,筆者再訪赤溪村,沉浸式體驗赤溪之變。 黨建引領開啟全新篇章 一大早,赤溪村黨總支書記吳貽國與村“兩委”齊聚村委樓,圍桌而坐,總結一年來的發展情況。“新開了6家民宿”“來研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分享著村里的變化。 但當年的苦日子,仍歷歷在目。“路無三尺寬,地無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體破衣裳”“終年砍毛竹,不足換油鹽”……曾經的赤溪有9個自然村,都散居在崇山峻嶺之間,山陡、地少、無物產,與外界的聯系隔山隔海。 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新聞科科長王紹據第一次走進“掛”在半山腰的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親眼所見當地的貧困生活后,深感揪心。返程后,王紹據連夜撰寫反映下山溪自然村22戶畬民貧困生活狀況的信件寄往《人民日報》編輯部。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并配發《關注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默默無聞的下山溪就此成為全國關注的一個特困村。同年9月,全國規模的扶貧工作大幕拉開。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著黨支部。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把黨組織打造成為推進扶貧開發的‘領頭雁’‘主心骨’,主持搬遷工作、謀求發展出路。”吳貽國說。 黨建引在前頭,黨員走在前頭。赤溪村黨總支進一步加強班子建設,注重選拔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能人擔任村干部,實施“中心村大黨委”試點、網格化管理模式和“晨巡晚議日結”機制;把支部建在產業上,下設赤溪村直屬支部、農業產業支部和旅游產業支部,并選派產業帶頭人作為產業支部書記,集中組織力量,解決各類發展難題。 經過示范帶動,村里逐步探索“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黨員掛點項目,在一二三產業中深耕細作,抓好各個項目具體落實。同時,將食用菌、白茶、水產、美麗庭院等項目分解到產業支部、學校、物業公司等8個組織進行落實。“以黨建為引領,我們將‘窮自在’‘等要靠’等落后思想轉變成了‘謀合作’‘求發展’的先進意識,內生動力更足了!”吳貽國表示。 產業振興發展更有奔頭 午后明媚,走進赤溪村生態茶園,茶樹根部下的朵朵菌菇尤其引人注意。這是當地生態茶園的特色所在——茶樹套種二次使用的菌棒,加強茶樹根系營養吸收,減少化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擦亮“幸福赤溪”茶葉品牌。 白茶是赤溪村的支柱產業,全村418戶幾乎家家戶戶種茶。2021年以來,在村黨總支引導下,赤溪村將全村茶園進行標準化管理,并積極對接科技特派員指導打造生態茶園,達成“不用除草劑、不用化學農藥、施有機肥”的約定,茶葉品質大幅提升,全村生態茶園達到2200多畝,人均茶園1.2畝。 以茶興業,村里的第一位大學生杜贏返鄉后,創業第一選擇就是本地特產白茶。“過去,村里沒有茶葉加工廠,村民把茶葉送到外地出售,要多花很多功夫和成本;而茶販進村收購,價錢要比別處低好幾成。”杜贏說。 與其“守著富山過窮日子”,不如將工廠建在“家門口”。杜贏在村里成立小茶坊后,一邊學習白茶制作技藝,一邊拓展銷路,建起了近3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配備自動化白茶加工生產線。在杜贏之后,不少年輕人相繼回村,一些龍頭茶企也相繼落地赤溪村,推動白茶產業“接二連三”,實現總產值2979萬元。 另一邊,在村民沈華春的養殖場內,11個水產養殖桶有序排列,壯碩肥美的鰣魚在水中翻騰。 沈華春是村里第一批試水圓桶養殖的養殖戶。他介紹,赤溪溪水清澈潔凈,十分適合鰣魚養殖,鰣魚品質勝于其他地方。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興起,鰣魚等農特產品成了不少游客的鐘愛,赤溪村積極對接農技專家、科技特派員提升養殖技術,推動淡水魚養殖從傳統池塘養殖向戶外陸基圓桶養殖轉型。 致富奔小康,產業“挑大梁”。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為契機,赤溪村積極念好“山海經”,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淡水養殖、食用菌等農業特色產業,同時主動融入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圈,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破解群眾就業結構單一、產業鏈增值收益不高等問題,帶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3650元增長到2024年的近4萬元。 生態優美喜迎八方來客 在赤溪村“水街一宿”民宿前,村民吳敬早趁著空閑,將水街美景和民宿特色逐一拍攝下來,剪輯、上傳,一段推介的短視頻順利完成。 “我們與時俱進,深耕鄉村旅游的同時,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新潮玩法’,吸引更多人看到赤溪、了解赤溪、來到赤溪。”吳敬早說。 赤溪村地域面積11.14平方公里,遠處群山層巒疊嶂,近處綠水清冽透澈,徽派民居、青翠茶園、竹筏漂流等將遙相呼應的美放大到極致。做活這篇“山水文章”,是全村干群的熱切期盼,也是赤溪村掘金“美麗經濟”的切入點。 逐“綠”向“新”,赤溪村深入挖掘整合村內自然生態景觀、畬族文化底蘊、紅色革命歷史、扶貧經歷等資源優勢,深入推進“一革命四行動”,完成全村房屋立面改造,石墻石階、籬笆古樹等維修維護,入村標志、長安新街路燈及夜景、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等建設,建成沿溪景觀、路堤綠道、步行慢道等景觀道路。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我們逐步探索和實踐多元化的生態治理模式,創新‘河長制+巾幗力量’‘河長制+人大代表監督’‘河長制+黨員先鋒’等模式,實施赤溪中小流域項目以及百步溪流域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開展各類小型農田水利、溪口電站和蛟龍電站增效擴容等工程,讓河岸、農田及水生態環境煥然一新。”吳貽國說。 生態美,文旅興,赤溪村布局“大赤溪”鄉村旅游格局,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下山溪峽谷、杜家堡古民居群、水街休閑景觀帶、畬族風情街,開發綜合性研學旅游項目等,吸引了大批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紛紛“應勢而謀”,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如今,沿著長安新街步行一圈,只見特產店、農家樂、文創店、特色民宿等鱗次櫛比。2024年,赤溪村旅游量約2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235萬元,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增收致富路。“這些年,村子一天一個樣,大家賺的是生態錢!”村民鐘而釗感慨道。 百姓富裕共享幸福生活 穿上畬衣、唱響畬歌、歡跳畬舞……村民鐘麗眉帶領著村里的畬歌隊,不時參加各類主題展演活動。 “以前我們羨慕城里人,現在文化活動送到家門口,看病有衛生所、讀書有村完小,一點也不比城里差!”說起當下的生活,鐘麗眉喜笑顏開。 然而,在下山溪自然村搬遷之前,村里沒有學校,沒有教師。王紹據跑了十幾趟縣教育局,幫助協調了一位民辦教師到村里教書。王紹據說,阻斷代際貧困,一定要“扶智”,讓窮孩子讀上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村里也積極克服困難,援引各方捐資建設提升村中心小學、開辦幼兒園。 2017年,搭乘“互聯網+”快車,赤溪小學攜手福鼎市實驗小學創建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開創了福鼎市“遠程同步互動課堂”的教育先河,讓鄉村學生同步享受城區優質學校的教學資源。得益于教育扶貧走出大山的赤溪年輕一代,則積極反哺桑梓,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從物質“富口袋”到文化“富腦袋”,赤溪村在“輸血、換血、造血”中,始終緊盯民生保障,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建設我市首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村級醫院——磻溪衛生院赤溪分院,讓村民健康有“醫”靠;建設畬族文化廣場、畬族文化長廊、赤溪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及療養基地、“中國扶貧赤溪展示館”等,組建畬歌、舞龍等文藝隊伍,舉辦“四月四”鳳凰節、豐收節等特色活動,豐富群眾文體生活;與各方合作創作了“赤溪清水流”廣播短劇、歌曲《赤溪之歌》和紀實性小說《明媚的世界》等文化作品,提升文化影響力和品牌形象…… “這10年我們闊步前行!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鞏固和提升和美村寨建設成果,讓人民生活更殷實、更安康、更舒適、更幸福。”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吳貽國信心滿滿。

我市召開2025年下半年定兵工作會議
這波普法宣傳很“國潮”!
匯聚世界聲音!從“閩東之光”走向“世界
山海交響 福聚寧德丨綠色寧德 書寫山海
9月20日晚鎖定福鼎市人民劇場!這場民族
輕信“能人”辦證,福鼎有人被騙212萬元!
2025年9月18日《福鼎新聞》
林青到星火工業園區開展“四下基層”調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2024年度環境狀況和環
“雙遺白茶·美好世界”宣傳推廣活動啟
福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高清)頻道正式開
《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工作方案》
這種事千萬不能做!已有兩男子被判刑!
房東、租客必看!警惕同樓租戶變“家賊”
做新時代文明少年
【網絡中國節?中秋】餅花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