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內,穿著工裝的村民正忙碌著進行生產;籃球場上,青少年身姿矯健,盡情揮灑著青春的汗水;楊岐公園里,老年人悠閑地鍛煉著身體,享受著愜意的時光……近日,走進福鼎市龍安街道楊岐村,活力與幸福的氣息撲面而來。 群眾在籃球場揮灑汗水 位于沙埕港西岸的楊岐村,坐擁海陸交通優勢,卻由于發展沒思路,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少,村財收入結構單一,產業發展面臨窘境,集體經濟薄弱。 如何盤活現有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早日摘掉“薄弱村”的帽子,成為村兩委心中的頭等大事。大伙明白不打破發展思路桎梏,跳出按部就班的“舒適圈”,是難以打好“翻身仗”。 破局的第一把“火”,村兩委將焦點放在臨海區位優勢上。在深入調研和分析后大家發現,擁有豐富的岸線碼頭資源的楊岐村,在開發濱海服務業上具有不小的潛力。 碼頭馬英毅 攝 彼時,一個機會擺在眼前。2024年,福鼎市龍達碼頭發展有限公司在龍安煤炭碼頭的運營過程中,面臨著生產秩序維護、靠泊船舶調度、岸線安全管控等諸多難題。楊岐村兩委班子意識到,這正是楊岐村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村財增收的新契機。 方向有了,思路定了,村兩委立即行動起來,積極與福鼎市龍達碼頭發展有限公司及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很快與龍達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協助規范碼頭運營秩序。楊岐村也由此獲得穩定的村財收入。 碼頭 耿麗 攝 在以優質服務闖出產業新賽道的同時,楊岐村還深挖潛能、變“閑”為寶,積極盤活集體土地這一“沉睡資產”,讓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早年,村中部分集體土地或閑置荒蕪,或利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村兩委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盤活方案。 村里對閑置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整理,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對于靠近村莊、集鎮的土地,將地塊進行科學規劃,租賃給文體企業建設室內籃球場、羽毛球場;對交通便利的村集體閑置土地進行平整,建設倉儲廠房并出租;對于位置相對偏遠但具有一定開發潛力的土地,則引入小型家具加工廠,既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又為村集體帶來租金收益。 產業發展不僅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也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節節攀升。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實現了翻番。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穩定增收,村里有了更多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對面山斷頭路征遷及路面整平,環境更加整潔美觀;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個曾經的“薄弱村”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 “今后,我們將通過支部帶動、黨員帶頭、村民自治,繼續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不斷拓展增收渠道,努力讓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楊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先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