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志愿服務就像接單送貨,每完成一次,心里特有成就感。”日前,在桐城街道天湖社區服務點,志愿者王美笑一邊展示著剛兌換到的日常用品,一邊開心地說。她手中的積分存折記錄著每一次暖心服務,兌換的喜悅洋溢在眉眼間。 這樣溫馨的場景,正是天湖社區深化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作為福鼎“東擴、南移、面海、環灣”城市發展戰略的關鍵區域,天湖社區人員構成多元,涵蓋了不同年齡層次與職業群體。近年來,該社區以“近鄰”黨建特色品牌為重要抓手,致力于打造有溫度的和美社區。 “過去是企業找社區搞捐贈,現在是社區帶企業做服務,黨建這根‘紅線’串起了治理的‘千條線’。”天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夏麗春道出了社區治理變革的核心邏輯。她介紹,在新一輪基層治理改革中,該社區以黨建統領聚合專業社工、志愿力量、社會資源,打破行業壁壘,讓29家合伙人單位從“旁觀者”變身“局中人”,組建成覆蓋醫療、金融、科技等8大領域的“紅紐帶合伙聯合體”,走出一條精準化、可持續的治理新路。 如何讓需求與資源精準匹配?天湖社區全面梳理各合伙人單位的優勢資源,精心編制出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讓各方力量在治理棋局中精準落子。“根據需求清單,我們推出‘創享貸’低息貸款精準支持女性創業。”福鼎恒興村鎮銀行營業部總經理陳少鋒坦言。 在這一機制下,黨員網格員入戶梳理127項需求,社工評估分級形成《技能培訓》《托育托管》等目錄,合伙人“按需匹配、量力認領”,讓資源對接率從不足50%躍升至98%,服務供給實現從“撒胡椒面”到“靶向發力”的質變。 樹仁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亞靜說,針對空巢、高齡老人安全問題,社工設計“敲門行動”。志愿者每日巡查老人健康狀態,同步鏈接福鼎市同禾醫院提供上門體檢。同時,聚焦老年情感缺失,策劃“銀婚集體婚禮”,讓9對老年人重披婚紗。 更具創新性的是家校社協同育人試驗。天湖社區聯合法院、學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導站,由資深法官開發《以案說法》課程,已成功調解家庭矛盾12起。“現在教育孩子,我們學會了用‘傾聽三部曲’耐心溝通。”家長黃小花展示著寫滿學習心得的筆記本,言語間滿是欣慰。通過“法律剛性+教育柔性+社區溫情”的聯動模式,社區組織的“紅色家風伴成長”系列講座已惠及800余戶家庭,在親子溝通、家風建設等方面引發強烈情感共鳴。 在先試先行的探索實踐中,天湖社區深刻認識到,基層治理可持續的核心在于構建價值閉環,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福鼎市小青北托育中心推出“育兒+美育”公益課堂覆蓋300余名兒童;康明眼科通過老年性白內障篩查鎖定精準客群,同步為89名困難患者減免費用;個體工商戶的“愛心折扣”在社區公眾號、微信群引流下,單月新增客戶超200人……“公益反哺—品牌增值”的雙向賦能,使合伙關系從“愛心輸血”轉向“價值造血”。 如今,這個由社區黨總支搭臺、社工運維、合伙人支撐、志愿者落地的生態圈,正持續釋放“1+1+1>3”的治理效能,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今年初,中央社會工作部組織開展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工作,天湖社區被確定為試點單位之一。 夏麗春表示,以融合試點為契機,天湖社區將持續升級“三張清單”機制,深化“四維融合”模式,吸納更多優質資源,豐富服務供給類型,打造一支更具專業素養的服務隊伍,更精準回應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探索基層治理的更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