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鼎市全力推進城鄉供水改革,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加強社會參與,逐步建立了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按照“城鄉一體、統籌規劃、國有控股、集約經營”的思路,通過整合全市水務資源,與省水投集團合作,組建福鼎水務公司,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改革試點建設,實現城鄉供水跨越式發展。目前,全市集中供水工程人口覆蓋率達93.3%,城鄉供水一體化經驗做法躋身2019年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一、改“單一供水”為“環網供水”,實現共飲“一網水”。一是大水源連通。打破“一地一水”供水模式,編制城鄉供水一體化全域規劃,以南溪水庫、桑園水庫、牛頭溪水庫和溪頭水庫為四大水源,建設東南、東北兩條環線管網,構建“四庫兩線、環網互補”的供水格局,將供水范圍由城市向農村拓展延伸,形成供水水源和輻射環狀管網相對集中的供水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供水同源、同網。二是大水廠供給。城區與沿海平原片區由5座大水廠供水,通過大管網實現互通互聯、互為備用,惠及11個鄉鎮(街道),覆蓋全市72%人口;山區海島集中連片區新建和改造7個千噸以上水廠供水,惠及6個鄉鎮,覆蓋全市18%人口。實現水量供給有保證、供水水質達標、千噸以上水廠服務人口比例不低于90%的目標。三是單點式補充。針對83個偏遠村落地勢過高、自來水難覆蓋、水質合格率難保證等問題,采用超濾膜一體化凈水設備單點集中式精準供水,并納入“數字水務”統一管理,實現偏遠山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同時,精準聚焦農村貧困對象,按照“一村一檔、一戶一方案”的要求,因村因戶施策,優先組織實施,確保工程質量,做到“不漏一村、不落一戶”。目前,已全面解決2320戶755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二、改“多龍管水”為“一龍治水”,實現共管“一家水”。改變過去單兵作戰、分散經營的水務管理模式,通過創新三項機制,形成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的新格局。一是創新省市合作機制。由省水投集團、省供水公司和福鼎市水投公司三方合作組建福鼎水務公司,整合使用全市水務資源、資產、資本要素,發揮省水投、省供水優勢,破解安全飲水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專業化管理等難題。自2015年11月公司成立以來,全面實施全域供水一體化、供水產業一體化、建設管理一體化,2016年即啟動實施投資約5億元的岙里水廠、馬冠水廠等大水網聯通工程,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整體框架,實現重點項目高標準布局、高速度推進。二是創新資金保障機制。拓展多元化、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渠道。以水務公司為主體,公司成立前,即通過福鼎水投公司、原自來水公司融資2億元,用于自來水廠擴建、管網改造等項目建設;公司成立后,以水務資產入股1.3億元,省水投現金投入2億元。同時,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2019年以來,利用各級補助資金作為資本金,爭取到省級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地方債券2019年2.58億元、2020年第一期專項債2.3億元。此外,引進社會資本投資7.2億元,啟動建設管陽溪跨流域引水工程溪頭水庫作為補充水源。三是創新監管繳費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將城區、鄉鎮村自來水廠納入水務公司,實施職能統一歸口、水政統一調度、水源統一監管,實現水務管理逐步規范、水利執法有效保障。同時,在落實“一戶一表”服務收費到戶的基礎上,對集中式供水區域水價實行統一核定,并對市區和集鎮所在地實行階梯水價、累進加價,并將城鎮供水的盈利用于補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營,形成城鎮反哺農村機制。
三、改“傳統水務”為“現代水務”,實現共用“優質水”。一是打造“數字水務”。強化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建立供水水質在線監測,完善水廠自動化系統建設,實現由水源地到用戶終端的全程監控。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逐步實現分散處理模塊化、加壓泵站一體化、水廠技改規范化、運營監管數字化,推動水務工作精細化、現代化。在源水進行沉淀處理環節,馬冠制水廠一改過去只能以人工逐一打開排泥閥的傳統操作方式,實現多個排泥閥同時控制打開,省時省力、節約成本。二是完善生態補償。健全水源地科學管理機制,劃定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自2010年起,每年從排污費提取20%,土地出讓金凈收益提取1%,水資源費提取10%,市本級支農資金提取5%和接受社會捐贈等多方面籌集資金,到2019年共籌集生態補償金5415萬元,支持改善水源地生態環境和完善飲水安全基礎設施。三是優化供水設施。全面梳理原有供水設施,充分運用技術手段進行分類處理。對凈水工藝落后、運行時間長而逐漸進入老化報廢期、無法納入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鄉鎮、村供水設施實行關停;對符合條件的供水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和維修維護,提高凈水處理能力,確保出廠水質達標。磨石山制水廠通過改造提升,日供水能力從原有的0.9萬噸提升至2萬噸,出廠水質綜合合格率從原有的86%提升到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