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村里,只見青山做伴,綠樹環抱,村舍錯落有致,顧盼之間自有一種清新愉悅的感覺。
入村口,村民2008年自發立起的石碑“全國扶貧第一村”,是當地干群30年來滴水穿石、擺脫貧困、建設小康的記憶。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戶畬民貧困的生活狀況,并配發《關注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下山溪因此成為全國關注的一個特困村。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后來又制訂《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全國規模的扶貧工作拉開大幕。
送羊入戶、上山造林,就地扶貧遭遇“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尷尬
赤溪村與霞浦縣毗鄰,轄14個自然村,有408戶1806人,下山溪是其中一個自然村,“掛”在海拔2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
5月17日下午兩點半,在村部換上解放鞋,帶上砍柴刀,由畬民李圣明帶路,記者一行冒雨向大山深處的下山溪進發。
約10分鐘車程,我們來到九鯉溪漂流的起點小溪。由此地開始步行,是一段泥濘的土路,深一腳淺一腳全是泥。走了十來分鐘,李圣明帶記者邁上一條高低不平的石階路。
石階一尺寬,沒有扶手,沒有護欄,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灌木叢生的山澗。雨水使長了青苔的石階更加濕滑,一路小心翼翼,腳下仍不時打滑。突然一條長約30厘米通體碧綠的蛇從記者面前爬過,鉆入路邊的雜草叢。“這蛇很毒。”李圣明說。
驚魂甫定,繼續上山,攀行約45分鐘,終于抵達半山腰的一小片開闊地。
“這里就是我們過去住的茅草房,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吃的是地瓜飯,配的是苦菜、鹽湯。”李圣明回憶說,當年全村沒有一丘水田,唯有眉毛式、斗笠型的小塊農地,一家9口人,艱難地在邊坡地種了近10畝地瓜,連口糧都很緊張。每月砍點柴火或扛根竹子到8公里外的湖林村圩場交易,50公斤柴火,只能換一點咸魚、鹽巴。過年時,就多跑幾趟,買十幾公斤大米上山,除了吃頓白米飯,剩下的做年糕、釀酒。
上世紀80年代,寧德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全區9個縣有6個被定為國家級貧困縣,120個鄉鎮有52個被列為省級貧困鄉鎮。全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溫飽線上下的農村貧困戶超過77萬人,占當地農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省吹響扶貧攻堅號角后,寧德地區把脫貧致富工作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堅持走大農業的路子,大力倡導“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搞經濟大合唱,同時向扶貧一線大規模派出工作組,掀開了閩東人民向貧困宣戰的新篇章。
村民李先如依然清晰地記得,扶貧工作組翻山越嶺徒步上山送羊崽的情景。
李先如告訴記者,村里的情況見報后,陸續收到一些捐贈,但生產依舊沒辦法跟上,還是窮。三只羊崽的到來,讓他看到擺脫赤貧的希望。
“我就指望著羊崽早早長大、產下小羊,賣了錢給孩子買些吃的。”他說,有關部門給下山溪村民送了兩批羊,每家的羊都公母搭配,一年半左右能產一批羊崽,每只羊崽可賣三五十元,但好景不長。山上的草基本是芒萁、艾茅,缺少嫩草。羊吃了很容易爛嘴巴,雖然生過幾胎羊羔,也賣了點錢,可防疫跟不上,陸陸續續病死了。
后來,林業部門送來2000株柳杉苗,指導村民上山造林。5年后,柳杉開始成材,但囿于交通條件,根本運不出去。
時任赤溪村村主任黃國來告訴記者,下山溪自然村作為全國最早的扶貧對象之一,得到了以送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的扶貧幫困。但因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村民生產、生活仍舉步維艱,到1993年底,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元。
整村搬遷、扶貧扶志,激發了村民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原動力
1994年8月29日,偏遠的下山溪村第三次迎來寧德地區部門領導和福鼎縣領導。烈日下,他們跋山涉水,揮汗步行,就實施整村搬遷實地考察,并答復村民的疑惑。
從1989年開始,我省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向全社會共同開展“造血”、開發式扶貧轉變,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脫貧致富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發展新階段。寧德地區提出大力發展“三色產業”,即綠色的林果茶、藍色的水產養殖業、白色的水利資源開發。赤溪村村民根據當地條件,種植白毛茶,取得一定效益。但下山溪的情況并沒有多大改變。“在縣人大會上,我向縣領導提議,必須把村民們搬遷出來。”黃國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