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發(fā)旅游至今,年游客數達13萬人次。牙(城)赤(溪)公路已動工,建成后游客至少增加50%以上。”磻溪鎮(zhèn)黨委書記鄭晉生說,當前擺在赤溪村民面前的課題是怎么對接好20萬游客。
牙赤公路是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到赤溪村現場辦公,支持興建的一條打開山門的通道,全長20.5公里,建成后赤溪村距沈海高速牙城互通口僅需20分鐘,將提升環(huán)太姥山旅游大格局,加快赤溪融入沿海較發(fā)達經濟圈。隨著山門不斷打開,依托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村民們辦起“農家樂”、開雜貨鋪、養(yǎng)魚、種苗木……目前,全村興起12家“農家樂”,眾多村民還將土地出租或入股農業(yè)合作、旅游公司,一手領田租,一手拿勞務工資,“兩手”增收,不亦樂乎。
“三年多來,赤溪村整合各部門資金,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做好打基礎的工作。改變的不只是村容村貌,還有村民的發(fā)展意識。”省民宗廳下派赤溪村第一村支書楊振偉雖已離任5個月,依然如數家珍。
開眼界、轉觀念。多年來,村民們一直習慣守著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一家旅游公司原本計劃在赤溪村進行旅游開發(fā),但群眾漫天要價,最后該項目落戶上游的杜家村烏杯自然村。鎮(zhèn)村干部痛定思痛,沉到田間地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通過兩次組織村民代表到福州永泰、漳州長泰參觀學習,形成旅游產業(yè)帶動、農民聯合互動、共謀發(fā)展共同富裕的共識。現如今,群眾思想通了,主動求發(fā)展、提建議。2013年11月,動建牙赤旅游公路時,村兩委僅用17天就完成測量、放款等安置征遷工作,旅游公司相繼擴大了在赤溪的開發(fā)投資。
老鄉(xiāng)的口袋鼓了,才有赤溪村的致富奔小康。2013年,全村實現經濟總產值3789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84年的166元提高到9430元,村集體收入也從2010年的幾千元增加到9.2萬元。村支書杜家住告訴記者,按目前的富民政策和產業(yè)項目走下去,3年后村民人均純收入將實現翻番,村集體收入也可達30萬元至50萬元。
“我們將繼續(xù)秉承科學扶貧、持續(xù)扶貧的理念,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實,幫助赤溪村早日實現小康夢想。”福鼎市委書記陳其春表示。
細雨陣陣,野菊花開。走在赤溪村湖里景區(qū),迎面而來的是,越走越寬的小康之路。(記者 黃少鶴 王國萍 劉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