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歐洲之后,印度反傾銷局又表示已經在9月12日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中國等地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一份來自四川省經信委的數據則顯示,今年1- 7月四川多晶硅行業利潤虧損為2億元,多數企業停產。
兩年間,光伏產業從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寵兒”到深陷“寒冬”舉步維艱。除了海外出口市場頻頻遭遇反傾銷“大棒”,此前企業盲目上馬光伏產業導致產能過剩也是重要原因。業內人士更指出,光伏產業的“寒冬”遠未到可以說結束的時候。
回顧
繼美國、歐洲等地之后,印度反傾銷局又表示9月12日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美國及中國臺灣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中國新能源產品貿易就開始經歷前所未有的密集反傾銷調查。2011年10月16日,美國SolarWorld公司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共涉及75家中國企業。
美國商務部隨后于2011年11月初宣布展開“雙反”調查,這也是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首次發起“雙反”調查。2012年5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中國太陽能企業的產品征收不低于30%的懲罰性進口關稅,中國多數出口商都受到影響。
今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則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迄今對我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
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比美國的“雙反”調查更令國內光伏廠商憂心忡忡。因為歐洲市場一直是中國光伏企業出口海外最為主要的市場,占據了整個光伏產業全球銷售市場近八成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