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在店下鎮菰北村的茶山間,上百只山羊正悠閑穿梭于茶樹間,不時低頭啃食著雜草,產出的羊糞經腐熟處理“反哺”肥茶。
“這里是我們的有機茶基地,面積達200多畝,以傳統的人工除草每年需要花費四五十萬元。因此,我們率先嘗試‘茶園養羊’模式,實現‘玉米種植→山羊養殖→羊糞肥茶’循環發展。”福建省嘉木福茶業有限公司、福鼎市店下福木嘉家庭農場負責人池方姜說。
該農場成立于2025年2月,按照“統一羊舍設計、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養殖標準”建設1000平方米標準化羊舍,內部配備木條式漏糞板、分區圍欄和智能化監控系統,滿足了高床養殖的技術規范。養殖場周邊的茶園,又為山羊生長創造了舒適環境,同時消納山羊養殖產生的糞肥。目前,該農場已引入150只種羊,預計明年出欄量可達1000只以上,經濟效益達200多萬元。
“我們嚴格按照市里的建設標準施工,光羊舍建造就投入70萬元,加上計劃引進的200只種羊和智能化設備,總投資將達115萬元。”池方姜介紹,其中45萬元來自財政補助,其余資金由農場自籌解決。
這種“政府引導+主體自籌”的投入模式,正加速推動循環種養農業落地見效。按照規劃,農場將利用撂荒地種植玉米,秸稈加工后作為山羊飼料,而每天產生的2噸羊糞經堆肥發酵后,可滿足自給及周邊1200畝茶園或農田用肥需求,減少化肥使用量,豐富茶園土壤有機質,將進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品質。更重要的是,農場將帶動20多名農戶就業,為撂荒地復墾、糧食增產和農業增效提供有力支撐。
該模式的誕生,源于我市對畜牧業轉型發展的深刻考量。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印發《福鼎市促進山羊養殖業發展實施方案》,有效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畜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山羊養殖業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生態化轉型。
“我們通過優化區域布局,重點在店下鎮、崳山鎮、管陽鎮等鄉鎮發展種養循環農業。同時,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重點鄉鎮建標準化示范場,推廣‘玉米-山羊-羊糞肥茶’循環模式,并加強技術支撐,全方位推動山羊養殖業發展。”福鼎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洪曉紅說。
以每只山羊配套種植0.3畝玉米為例,農戶不僅能獲得種羊補助,還能享受撂荒地復墾補貼;經營主體將山羊養殖、玉米秸稈飼料、羊糞有機肥等多產業資源化利用,形成緊密型組織聯盟的,可申請產業化聯合體補助;建立健全山羊養殖保險制度,擴大保險覆蓋面,在“山羊養殖險”的基礎上,增設“羊舍”商業保險險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一項項扶持政策,讓循環農業的推廣更有底氣。
據悉,我市計劃建設9家山羊養殖基地,存欄1.5萬只;山羊養殖規模化率達90%以上,山羊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持續打造綠色、優質、高效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推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草食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