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山村紅色研學基地
夏秋之交,暑氣未消,走進福鼎市佳陽畬族鄉佳山村紅色研學基地,訓練場上的口號聲裹挾著熱浪此起彼伏,身著海軍服的小學員跟隨指令不時轉換陣形,衣擺翻動間揚起少年人的朝氣。
來自浙江溫州的學員徐溫舒展示著九二式手槍的拆槍與組合,興奮不已:“已經來很多天了,在訓練中學了軍姿、攀巖和射擊,了解了很多紅色歷史,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深刻意義。”
該基地位于佳山村國陽里自然村,依托現有戶外拓展設施,整合周、佳山區域內鼎平革命陳列館、周建生故居等革命歷史遺址,結合佳陽畬族鄉民族文化資源及生態茶園資源,建成集歷史教育、文化體驗、軍事化訓練、勞動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可滿足500名學生開展研學活動需求。
在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藏著待學生探尋的“紅色密碼”。鼎平革命陳列館里,學生在專業講解中觀察革命文物,觀看情景短片,了解閩東地區漢畬同胞并肩戰斗的崢嶸歲月;周建生故居等現場,學生參與編排革命情景劇,誦讀泛黃的抗戰家書,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從文字轉化為現實感悟;畬族文化體驗區,鳳凰裝紋樣在學生指尖流轉,蒸制烏米飯的香氣彌漫,國家級非遺“雙華畬族二月二會親節”的儀式在此重現,民族團結的種子在歡聲笑語中悄然發芽……
“前兩年,我們來佳山村考察后,發現這邊紅色底蘊深厚,可以為民兵訓練基地增添‘紅色’色彩,因此決定結合這邊的資源,串點成線,建設紅色研學基地。目前,基地正進行基礎建設和收尾工作,主要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暑期軍事訓練營和周末親子游等活動,并不斷豐富基地的多元化功能。”基地負責人徐繼印說。
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寧德市革命老區基點村,佳山村不僅承載著烽火淬煉的紅色記憶,更浸潤著生生不息的“福文化”底蘊。踏入村口,福道蜿蜒,兩側的祥云福紋隨腳步延展,榕樹下“平安是福”的石凳被陽光曬得暖融融,老人端坐其間納涼,閑談的鄉音與“福”景交融,洋溢著踏實安穩的幸福感。
“這幾年,我們錨定差異化發展路徑,深耕鄉村文化建設沃土,將‘福文化’‘畬族文化’‘紅色文化’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逛福園、進福門、走福道、品福茶、觀福景、沾福氣’的特色體驗項目,配套開發‘有福佳山’主題旅游產品,讓‘福到佳山’的品牌更加響亮。”佳山村黨支部書記鐘敦館說。
傍晚時分,從佳山村往周山村行進,夕陽將山路染成暖金色,文旅融合的活力隨著“山野茶咖”的咖啡香氤氳開來。“選在周山村開‘村咖’,就是愛這里鄉村旅游與咖啡文化的契合。”負責人陳爾純介紹。
周山村是閩東和浙南重要的紅色文化參訪地,近年來鄉村旅游熱度持續攀升,該村成為研學旅行與休閑度假的優選之地,每年接待游客數以萬計。今年“五一”假期,“山野茶咖”開始試營業,便迎來了開門紅——日售百杯咖啡和飲品,游客研學歸來,坐在露臺上品著咖啡,看夕陽灑在茶山,鄉村的慢時光里滿是愜意。
“我們堅持‘連村成線,村興民富’文旅發展思路,整合周山、佳山、‘三茶統籌’學習實踐基地資源,推動非景區鏈式發展,打造一批熱點文旅‘IP’,高質量發展文旅產業,打響佳陽旅游品牌。”佳陽畬族鄉黨委宣傳委員丁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