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駕車沿沈海高速出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收費站,景致便從“高速車流”切換到“鄉村詩意”,只見美麗鄉村的輪廓順著道路延展,兩側金黃的田野、翠綠的茶園與錯落的民居交替鋪展,展開畬鄉好風景。 美景背后,是一條跨村聯建、抱團發展的振興之路。背山靠海的硤門畬族鄉,下轄既有“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柏洋村,也有“國家級特色村寨”瑞云村、省級“水鄉漁村”漁井村等,村社雖各有優勢,但聯動并不緊密。2020年,全鄉除了柏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0萬元,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20萬元左右。 “針對‘一村獨強,多村薄弱’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們積極探索推行‘跨村聯建’模式,發揮柏洋‘明星村’的示范帶動作用,聯合漁井、瑞云、東稼、青灣4個村成立‘大柏洋’片區聯合體,推動鄉村發展從條塊分割向區域整合,促進鄉村發展從‘單打獨斗’向‘抱團共富’轉變。”硤門畬族鄉黨委組織委員林慧敏介紹道。 抱團發力,“大柏洋”片區聯合體深化組織聯合,統籌要素整合,推動片區內資源要素跨村流動、互通共享,共謀發展之路:打通硤門至漁井、硤門至石蘭等4條斷頭路,拓寬硤門至瑞云、瑞云至東稼等道路10余公里,惠及沿線30多家茶企,并實現全域旅游“串珠成鏈”;組建強村公司,組織聯建村按每村20%比例投資參股,建立“項目庫”“資金池”,遵循“產權清晰、收益歸村”的原則,共同謀劃推動5個發展項目;推進“黨建+平臺+農產品”發展模式,統籌整合聯建村畬藥、特色果蔬、海鮮干貨等特色農產品,形成有區域特色的“土”字號農漁品牌…… 隨著“聯姻”推進,一批批“能人賢士”從各聯建村的村情出發,引資、引智、引市場,為各村發展“搭臺引路”,并協助做好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謀劃。漁井村打造美麗濱海漁村、瑞云村建設畬族特色村寨、東稼村定位茶韻村莊、青灣村打造鼻尾半島濱海風情園,各村各美其美,串聯起一條具有閩東畬鄉特色的“畬鄉風情·漁村聽濤”鄉村振興示范帶。 與此同時,片區進一步分片布局,整合漁井濱海民宿集群、石蘭明代抗倭古堡、青灣鼻尾半島等資源,打造集沖浪探險、休閑度假、海礁磯釣于一體的“濱海旅游風景線”;聯通柏洋共同富裕主題館、金山農耕文化園、東稼周忠魁辛亥革命老人故居等景點,形成融合研學旅游、農業科普、農耕體驗的“農耕文化體驗線”。去年,全鄉旅游綜合收入突破4億元。 “我們還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啟動‘幸福園’項目,聯合我市7個鄉鎮的15個村38戶村民投資入股,帶動一些薄弱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破局’,共同走出一條攜手共富的新路子。”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兆品說。 聚“合力”添“活力”,變“后進”為“后勁”。2024年,在“跨村聯建”的輻射帶動效應下,硤門畬族鄉9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穩定50萬元以上。其中,4個村突破百萬,1個村突破千萬。下一階段,該鄉還將持續創新強村與弱村聯動共贏的新模式。“我們想繼續織密‘共富網’,讓更多村子加入進來,推動產業從‘有’向‘優’升級,讓畬鄉的好山好水好文化,真正變成村民可持續的‘幸福錢袋子’。”硤門畬族鄉黨委書記宋派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