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夏時節,走進磻溪鎮蔣陽村淡水魚養殖基地,一個個大型陸基圓形養殖池沿溪排列,養殖戶正忙著往池中投放馬口魚苗,開啟一個新的養殖周期。 蔣陽村地處太姥山麓,從山間奔流而下的溪水清澈見底,為淡水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借著“地利”,蔣太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占地約7畝,共有26個養殖池的淡水魚養殖基地。 “由于今年氣候原因,魚苗孵化有所延遲,直到7月初我們才開始分批投苗。”蔣太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家銀說。 現階段,基地主要采用仿野生式養殖馬口魚。這種魚長成后顏色呈七彩,可觀賞可食用,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而為了確保魚苗健康成長,該基地實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讓不同生長階段的魚都擁有適宜的生存空間,同時也能合理調控餌料投放量。 蔣陽村淡水養殖這個“順水而生”的產業始于2024年,是一個新興的特色產業。 近年來,由于地處山區,蔣陽村在鞏固福鼎白茶、苦柑、黃梔子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全力謀劃新出路,尋找更適配本村實際、能切實帶動增收的產業。去年,在磻溪鎮“大赤溪”片區黨建聯建的引領推動下,蔣陽村積極學習借鑒赤溪村淡水養殖的成功經驗,并通過技術共享、資源整合和市場論證,讓“篷布桶”淡水養殖模式成功落地。 “我們依托片區黨建聯建,聯合杜家、吳陽、大洋等3個村共同籌資43萬元,建成26個以鍍鋅金屬板與帆布為池壁的陸基圓形養殖池,配套了增氧、水質監測、水溫監控及尾水處理等智能化控制系統。”蔣陽村黨支部書記杜家強說。 在多方聯動下,該基地逐步形成“村黨支部+合作社+養殖戶”的發展模式,讓產業發展既有黨支部的穩定支撐,又有市場主體的活力驅動,更讓村民在土地租金、養殖收益等多方面實現增收。目前,該項目每年可為蔣陽村集體保底增收4.3萬元。 如今,憑借規模化布局,該基地規模已躋身福鼎市淡水養殖項目的榜首,成為山區村發展特色水產養殖的生動范例。據了解,該基地還計劃于9月初引進加州鱸魚,預計投放10萬尾魚苗,進一步豐富養殖品種,提高養殖效益。 “隨著馬口魚即將上市、加州鱸魚蓄勢待發,這個養殖基地將成為村民的致富基地,更成為我們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強力引擎。”杜家強表示,下階段,蔣陽村將繼續守好用好綠水青山,把特色養殖做精做優,努力將其打造成一張富民興村的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