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莊鎮,群眾就是干部的鏡子。
“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
吳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就是三條:有飯吃,有房住,有錢花。一句話,就是過上富裕的生活。他說:“啥叫聯系群眾?當干部的,把大伙領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聯系群眾。”
為了讓群眾有飯吃,幾十年來他造地不止,人們稱他“造地書記”。
為了造地,他在獅豹頭的山溝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個寒暑。
為了造地,他在十冬臘月跳進結冰的河水中壘石堰。
為了造地,他累得暈倒在地,在工程搶險中險些被滾石砸死。
在獅豹頭,吳金印帶領群眾在亂石滾滾的河灘和荒溝野嶺上造出了2400多畝旱澇保收田,解決了當地群眾的溫飽問題。
吳金印調任唐莊鎮黨委書記之后,瞄上了鎮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長的后山溝和10多公里長的十里溝。1992年10月,他帶領唐莊鎮機關干部,扛著鋪蓋卷,拉著鍋碗瓢盆和勞動工具,在雜草叢生的后山溝安營扎寨,組織起近萬人的造田大軍,開動3000多臺大小車輛和施工機械,連續奮戰兩個月,造出了1000多畝良田。第二年冬天,他們又在十里溝造田1000多畝。
2009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唐莊段,占用耕地1420畝,開挖土石方約740萬立方米,堆放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吳金印決定抓住這個機遇,用該工程剝離出來的耕作表層土在十里溝閘溝造田。經過200多天奮戰,他們在這條荒溝里造出了1810畝良田。如今,全長11.8公里的金門溝造田工程也已啟動,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畝。
荒溝造田,荒山造田,復耕廢棄窯場,復耕拆遷的村莊,這些年來,吳金印帶領唐莊鎮干部群眾造地1.5萬畝。與此同時,他們對全鎮的荒山進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魚鱗坑以保住水土,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壘上石堰,將其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吳金印和唐莊鎮干部吃住在四處漏風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來搬石運土,掄錘打釬。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吳金印,夜里突然感到嚴重的腹疼。第二天,他發現尿液帶血。醫生建議他馬上到大醫院檢查。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他沒有驚動鎮里的干部,只讓兒子陪著他到外地做了手術。傷口剛剛愈合,他又馬上回到工地,人們動情地說:“吳書記,你這樣干,是在為俺老百姓拼命啊!”
群眾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如何讓他們盡快過上小康生活、過上城里人那樣的生活,是吳金印一個新的夢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莊鎮的代莊、雙蘭、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規劃,建成了一批別墅式農民新居。2000年,他們又制定了《唐莊鎮村莊規劃建設實施具體辦法》,按高標準進行村莊綜合整治。如今,唐莊鎮85%的農戶住進了新居。
說起新型社區建設,四合社區的居民能講出一長串故事。
2005年,衛輝市行政區劃調整,谷駝、張莊、靳灣、虎掌溝這四個國家級貧困村劃歸唐莊鎮。這幾個村,地處太行山區,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當地群眾吃水難、吃糧難、走路難、看病難、上學難、娶媳婦難。劃歸唐莊鎮的第二天,吳金印就安排人往這幾個村送水,并親自到群眾家中探望。看到山里群眾的生活境況,吳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慮搬下山去,在鎮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建個新村?村民們激動地說:“吳書記,您是替俺辦好事哩,俺聽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吳金印又帶著社區規劃和住房圖紙,挨家挨戶征求意見、商量建房標準。從2008年開始,吳金印帶領鎮機關干部與群眾一起動手建設四合社區。鎮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勞動是盡義務,村民出工卻可以拿到工錢,用村民的話說就是“蓋房掙錢,建我家園”。這是一個以別墅為主、功能合理、設施齊全的社區,設計標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落后。鎮里不僅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社區公共設施建設,而且給每戶建別墅的村民補助2.5萬元。同時,讓困難戶、五保戶和殘疾人免費住進了社區公寓樓。
那天,走在四合社區的感恩路上,71歲的村民王法對記者說:“你看這房子多好,你看這路多光,你看這路燈多亮,真跟做夢一樣……”他說,入住社區那天,村民們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號:“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吳書記!”